历史的尘埃——汉乐府走进贫苦大众的人生百态
历史的尘埃——汉乐府走进贫苦大众的人生百态
汉乐府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人,更以其对底层民众生活困境的关注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通过具体诗篇的分析,展现汉乐府诗歌如何描绘贫苦大众的生活百态,以及这种关注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不懂得穷人的生活,就不懂得人,不懂得自己。不管家境多么优越,如果你不懂得穷人的生活,你就没有真正成为一个人。打工,离乡背井,缺少亲人的关怀,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会产生很多孤独和不安。麻木是保护我们脆弱心灵的一种方法,但是诗人的心灵是敏感的。
对底层生活的贫困和艰难的关注,是中国文学在精神领域的扩展,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文学最大的功能,是对生活、对人的一种发现。以前我们对《诗经》是有误解的,很简化地把《国风》解释成民间歌谣,把民间歌谣的“民”解释成底层民众,再把底层民众具体为奴隶,这样一来对《诗经》的理解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偏差。如果我们比较客观地去看,《诗经》里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贵族生活,体现的也是贵族情调和贵族趣味。
《诗经》的个别篇章里描绘到一些劳动景象,而这种劳动景象有时并不是描写劳动者的生活,只是一种起兴的材料或者诗歌的出发点。在《诗经》里面找不到很典型的底层生活,特别是底层生活的艰难,但是在汉乐府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东西。
汉乐府里这一类诗歌的出现,对中国后来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后来的诗人把关注底层民众的艰难看作是自己的一种使命。这种使命是双重性的:一重是政治性的,诗人把反映民生的艰难当作自己的一种使命,希望政治能够有所改善;另一重则体现着对人的一种深刻的同情和理解。
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诗人明明活得很悠闲自在,他们也会写一些关于底层的贫困的诗歌。他们往往是从政治角度上意识到自己作为诗人的使命,特别是他们具有官员身份的话,就把这当作自己的一种政治责任;而如果他们的诗写得特别动人的话,就不仅仅是从政治责任出发来表达,而是站在人与人感情相通的角度上去真正理解那种贫困的生活。读到这样一些诗的时候,我们会很感动。
我们在《诗经》里读过很多跟战争有关的诗歌,像《伯兮》《君子于役》《东山》等。这些诗歌所表达的关于战争的感情是伤感的,但它仍然是温和的,是一种贵族文化的气质所要求的东西。
而像《战城南》这样的诗是不一样的。《诗经》里没有一首诗像《战城南》这样,写得那么惨烈、那么刺激人心!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而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在城南作战,死在城北。尸体抛在野外,没有人收葬,会成为鸟的食物。
接下来的话是用死者的口吻说的:“为我谓乌:且为客豪”,请为我跟那些乌鸟说一下吧,让它们为我们这些客死他乡的人嚎哭吧!这里表达出的那种悲哀、那种强烈的情感,非常打动人。
豪(嚎叫),是一个死亡仪式。经过一个仪式以后,一个生命才算真正地结束。
死亡需要有仪式,就像婚姻需要一个完整的仪式。死亡而没有仪式的人是特别可悲的。
这个死去的战士希望乌鸟为他举行一个死亡的仪式:嚎叫。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死于荒野,想必没有人收葬,腐烂的肉逃脱不了你的啄食。这种感情非常带有刺激性。我们讲《伯兮》时候说诗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不安没有表达出来,克制住了,就是这种感情。
接下来却出现了很漂亮的写景:“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战场上有河流,河水流动发出潺潺的声音,绽放出浪花;河边有蒲草和苇草,黄昏时尤其带来一种迷蒙昏暗的感觉;“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很多勇敢的战马都已经在战争中死去了,一些没有死去的在战场上徘徊着发出嘶鸣……如果画成一幅油画,会非常漂亮。
这首诗如果继续顺着原来的方向很强烈地发展下去的话,它已经隐含着的那种悲哀可能会转化为愤怒——战争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战争是由谁发动的?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否是必要的?如果是必要的,那是否意味着我的死亡一定是必要的?
但最后它变成了一个赞美和感叹。前面的那种感情被截止了,出现了一个转折,转向对死者的赞美和感伤——“禾黍而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粮食收上来了,你却吃不着了,你想做一个忠臣,也没有机会了。但“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你是值得我们怀念的。
这种转折仍然是文化条件的一个需要。但是不管怎样,这首诗的内容非常具有震撼力,所以它后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乐府歌曲。后代写《战城南》的作者也很多,表达的也都是战争所带来的悲哀和不幸。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有时候就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来表达一些生活的现象和情感,最关键的还是看它能不能给人带来感动。
这首《妇病行》就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动的。
它描写的是生活中一种很平常的景象:贫困所带来的生活的艰难。这样的景象在过去发生过,在现在还在发生。
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因为觉得它是生活中的常事就不再去体会它、感受它,我们就变得麻木了。麻木是保护我们脆弱心灵的一种方法,脆弱的心灵常常需要麻木。但是诗人的心灵是敏感的。
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当它出现在中国诗歌里的时候,有着伟大的意义。它告诉我们要关注他人,关注自己,关注人的存在。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这个“丈人”有两种理解,或是长辈,或是丈夫。这里我们先按照通常的理解,把“丈人”理解为丈夫。女人死的时候,把留下的几个孤儿托付给丈夫,嘱咐他不要让孩子们挨饿受冻,而且想一想反正他们也活不久,要是他们有什么过错也不要打他们。
孩子们没有合适的衣服穿,也没有吃的东西。男子把门窗关上,把孩子放在家里,到市集上去。路上遇到亲戚和朋友,痛哭起来,哭着哭着坐到了地上。他想跟亲交要一点钱,给孩子买一点吃的,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想不难过可是做不到。
这首诗的句子非常简陋,跟口语差不多,但是它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集中,具有很强烈的抒情性。
对于诗歌来说,形式固然很重要,但是像这种简陋的形式并不能说它就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有时候简陋的形式如果运用得恰当,也能够表达非常强有力的东西。
最后一句话说:“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算了,不要说了!汉乐府里面经常有“弃置勿复道”这样的表达,意思都是:一切都无可奈何。
《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有的诗歌很简单,就写生活中的一个很小的场面。比如《艳歌行》,写的是离开家乡的打工人的一个经历。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出来打工。打工,离乡背井,缺少亲人的关怀,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会产生很多孤独和不安。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衣服破了谁给补呢?想要做新的衣服,谁给缝呢?“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幸亏干活所在的这家人的女主人是一个善良贤淑的女子,看到我们的衣服破了,就拿过去给我们补上。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她的丈夫从门外面斜着眼往屋子里看,应该是觉得自己的老婆给打工仔补衣服是一件可疑的事情吧。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这些打工的少年人看见了,心里就很不愉快,说:“你不要那么斜着眼睛看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总归会明白的。”“石见何累累”,事实会证明我们是光明磊落的。
最后大家应该也都放心了,没有导致什么后果,但是打工人的小心灵受伤害了。
漂泊在异乡,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猜忌、敌视等,所以最后说“远行不如归”,在外面打工不如回家去。
这首诗没有描述什么重大的主题,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表达的仅仅是离乡生活的人们处处感觉到的一种伤感。如果把它谱成一个曲子给农民工唱,我觉得也挺好的。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在军中度过自己一生的士兵回乡时的凄凉感。
我们可以看到它叙事上的简洁,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就交代了两个生活过程:一个是这个士兵在军队中度过的漫长时间,另一个是他的亲人在家乡度过的漫长时间。多年来的巨大变化,都浓缩在这两句话里。
这个老人在少年时就被征去从军,一直到很老了才回来。古代赋役的年限,有时候没有明确的规定,说到底就是底层人的利益得不到明确的法律保障。
老兵回来的路上遇到同乡人,就问自己家里还有谁。乡里人告诉他,那个有很多坟墓、坟墓边上长满了松柏的地方就是你的家。家里如今是什么样子呢?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庭院里长着野谷子,井台上长着野葵菜……
老兵把野谷子舂了用来做饭,把葵菜采下来做成了羹汤……菜烧好了,饭也烧好了,却不知道叫谁来吃——“出门东向看”,家里人都在坟墓里。
吃饭总得和其他人一起吃,一个人吃饭不是个道理,不是一个正常的生活。可是叫谁来吃饭呢?于是“泪落沾我衣”。
结语
贫困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状态。当人被置于贫困状态的时候,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会因为环境的压迫、扭曲而产生很多很多的变化。
关注贫困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深刻地关注自己的一个必要。不懂得穷人的生活,就不懂得人,不懂得自己。简单地说,不管家境多么优越,如果你不懂得穷人的生活,你就没有真正成为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