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20/19/53047051_1144987196.shtml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它不仅在中医、六爻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构成、形成发展、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为您全面解析这一深邃的哲学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构成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亢进的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功能抑制的等都属于阴。例如白昼属阳,黑夜属阴;晴天为阳,阴天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

阴阳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

  1. 对立制约:体现为阴阳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抑制,像自然界中夏季的炎热(阳)与冬季的寒冷(阴)相互制约,维持四季气候相对稳定。

  2. 互根互用:意味着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体的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就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典型体现。

  3. 消长平衡:是说阴阳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但总体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如人体在一天中,白天阳气盛,夜晚阴气盛,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

  4. 相互转化:指在一定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能转化为阴,比如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原本表现为热症(阳症),可能在病情变化后出现寒症(阴症)。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与变化所构成,强调整体概念。古人通过对这五类物质的观察,归纳出它们各自的特性,并将其与自然界以及人体等众多事物进行广泛联系。

比如:

  • 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 火具有温热、向上、光明、升腾的特性;
  • 土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的特性;
  • 金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的特性;
  • 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

五行生克关系如下:

  1. 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就像自然界中树木能生火,火燃烧后变成灰烬归于土等现象体现的这种资生关系。

  2. 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比如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土(木克土),土堤可以挡水(土克水)等,通过这种相克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

此外,五行之间还有相乘、相侮等异常关系,相乘是相克太过,比如正常是木克土,但如果木气过盛,对土克制太过就为相乘;相侮则是反向克制,正常土克水,若水气太盛反过来克制土,就是相侮。

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追溯至夏朝,那时人们便开始思考世界构成,认为阴阳两种相反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泉源,世间万物皆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而五行学说亦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对自然细致观察,提出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为基础,来阐释宇宙万物及各类自然现象变化,由此开启了古人对世界认知的独特探索之路。

合流

战国时期,阴阳家将阴阳和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阴阳家脱颖而出。他们独具慧眼,把原本各自发展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巧妙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学说意义重大,它让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相互交融、合二为一,构建起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框架,成为古代人们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也展现出古代朴素唯物哲学的独特魅力。自此,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是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深远影响

这一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天文学、风水学、美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都是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家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往往借助阴阳学说这一理论。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广为流行,被秦汉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后世道教所吸取。《太平经》以阴阳五行为家,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认为天地之性是由阴阳所构成的。《老子想尔注》讲阴阳之道,主张“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参同契》以《周易》卦配阴阳五行,用以说明修仙炼丹。《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用阴阳之气炼形养身。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道教教义也吸收了其义理,并大量采用阴阳五行学的名词术语。

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运用

中医理论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阴阳五行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在人体生理方面,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相对应,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肝属木为阴中之阳,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肺属金为阳中之阴,肾属水为阴中之阴。同时,人体的经络也有阴阳之分,比如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它们相互配合,气血在其中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以及五行的相生关系。例如,肾水可以滋养肝木,使得肝脏能正常发挥其疏泄、藏血等功能,这就是五行相生在人体生理上的体现。

在病理方面,当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产生疾病。比如外感邪气入侵人体,可能导致阴阳失调,出现发热(阳盛)或者畏寒(阴盛)等症状;从五行角度来看,若肝脏(属木)的功能失调,出现肝气郁结太过,就可能克制脾土太过,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这就是五行相克关系在病理上的异常表现,也就是“木乘土”的情况。

在诊断上,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信息,判断人体阴阳五行的偏盛偏衰情况。例如,面色红润一般提示阳气充足,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阳虚等情况;舌象上,舌红苔黄多表示体内有热(阳证),舌淡苔白常提示有寒(阴证)等。脉象中,浮脉多主表证(阳证相关),沉脉多主里证(阴证相关)等,这些都是运用阴阳理论来辅助诊断。同时,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若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因肝开窍于目,且肝属木,医生就会考虑是否肝脏功能出现问题,从五行角度去进一步分析病因所在。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调整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对于阳盛的热证,会采用清热泻火等治法来泻其阳热,使阴阳恢复平衡;对于阴盛的寒证,则采用温阳散寒之法。从五行角度,若存在“木乘土”的情况,在调理肝脏的同时,往往会兼顾健脾和胃,恢复脾土的正常功能,常用如逍遥散之类的方剂,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养血来调节肝脏与脾脏之间五行相克的平衡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变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有关阴阳五行哲学的认识几乎是统一的,即阴阳学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五行理论就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依据就是把《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理解成五种物质。

当下,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学者试图摆脱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哲学模式,来重新理解古代哲学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学者徐复观就注意到,先秦文献中凡提到“五行”,大都是用“阴阳五行”,而提到阴阳则经常不带有五行,这说明五行是依附阴阳存在的。实际上,阴、阳、木、火、土、金、水,在原本体系内都是抽象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指有形的物质。

阴阳五行学说在古典哲学中的体现

太极阴阳思想

中国古典哲学中,从其结构分析,太极阴阳学说是重要源头之一。《周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代表两种物质势力,含有对立之意。太极图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相抱不离,白鱼黑眼谓“阳中有阴”,黑鱼白眼谓“阴中有阳”。由下而上看这幅图,白黑两色呈白色逐渐增多,黑色逐渐减少,而且,此增一,彼减一,称之为“阴阳消长”。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互相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万物,万物中包含此理。“一阴一阳谓之道”,用阴阳去概括一切,作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这一理论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哲人的天才思维成果,也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殊的思维方式。

五行思想

五行学说同样是古代圣贤对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东西的归纳,将其归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不已。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五行相生的理念,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和思想深度,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看待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与五行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等关系中蕴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如木生火,木为阳,火为阳中之阳;水克火,水为阴,火为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同时,五行中的每一行又可再分阴阳,如木有甲木为阳木,乙木为阴木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常将五行与阴阳结合起来分析事物。例如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相对应,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肝属木为阴中之阳等,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平衡来维持健康。

在六爻预测中,也需根据阴阳五行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来判断爻的旺衰、吉凶等。总之,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为我们理解世界、分析各类现象以及诸多传统技艺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悟,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如六爻预测等相关领域之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