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拓展:铜及其化合物总结
元素拓展:铜及其化合物总结
铜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在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铜的颜色与溶解性、铜的锈蚀反应、铜的溶解方法以及氧化亚铜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对铜及其化合物进行系统总结。
铜的颜色与溶解性
铜在常温下为紫红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铜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在水中也几乎不反应,但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潮湿空气中,铜会生成铜绿。
铜绿可防止金属进一步腐蚀。铜绿可以溶解于稀硫酸:
$$
Cu_2(OH)_2CO_3 + 4H^+ \rightarrow 2Cu^{2+} + CO_2↑ + 3H_2O
$$
铜的锈蚀
与氧气的反应
铜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加热时,表面会变黑,生成氧化铜:
$$
2Cu + O_2 \rightarrow 2CuO
$$
利用此反应可除去混在氢气、一氧化碳中的少量氧气。
与氧气、二氧化碳、水的作用
铜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在水中也几乎不反应。但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潮湿空气中,铜会生成铜绿:
铜绿可防止金属进一步腐蚀。铜绿可以溶解于稀硫酸:
$$
Cu_2(OH)_2CO_3 + 4H^+ \rightarrow 2Cu^{2+} + CO_2↑ + 3H_2O
$$
铜的溶解
与强氧化性体系反应
铜可以与硝酸、浓硫酸等强氧化性物质反应。例如,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
$$
Cu + 4HNO_3(浓) \rightarrow Cu(NO_3)_2 + 2NO_2↑ + 2H_2O
$$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
$$
3Cu + 8HNO_3(稀) \rightarrow 3Cu(NO_3)_2 + 2NO↑ + 4H_2O
$$
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
$$
Cu + 2H_2SO_4(浓) \rightarrow CuSO_4 + SO_2↑ + 2H_2O
$$
工业上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腐蚀多余的铜箔,制作印刷电路板,其反应原理是:
$$
Cu + 2FeCl_3 \rightarrow CuCl_2 + 2FeCl_2
$$
与稀硫酸反应
铜与稀硫酸不直接反应,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溶解:
电解法:阳极:$Cu - 2e^- \rightarrow Cu^{2+}$,阴极(石墨):$2H^+ + 2e^- \rightarrow H_2↑$
外加氧化剂法:
向体系中充入氧气:$2Cu + 4HCl + O_2 \rightarrow 2CuCl_2 + 2H_2O$
向体系中加入硝酸钾:$3Cu + 8H^+ + 2NO_3^- \rightarrow 3Cu^{2+} + 2NO↑ + 4H_2O$
向体系中加入过氧化氢:$Cu + H_2SO_4 + H_2O_2 \rightarrow CuSO_4 + 2H_2O$
向体系加入芬顿试剂:$2Fe^{2+} + 2H^+ + H_2O_2 \rightarrow 2Fe^{3+} + 2H_2O$,$2Fe^{3+} + Cu \rightarrow Cu^{2+} + 2Fe^{2+}$($Fe^{2+}$作为催化剂)
络合作用:$2Cu + O_2 + 8NH_3·H_2O \rightarrow 2[Cu(NH_3)_4]^{2+} + 4OH^- + 6H_2O$
氧化亚铜(Cu2O)
制取
氧化亚铜可以通过加热氧化铜制得:
$$
4CuO \rightarrow 2Cu_2O + O_2↑
$$
性质
- 在湿空气中易被氧化
- 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歧化反应:
$$
Cu_2O + 2H^+ \rightarrow Cu^{2+} + Cu + H_2O
$$
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所得红色固体可能是铜与氧化亚铜的混合物,可以通过向红色物质中加入稀硫酸来检验是否含有氧化亚铜。如果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则该红色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否则仅为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u_2O + H_2SO_4 \rightarrow CuSO_4 + Cu + H_2O
$$
用途
氧化亚铜可以用作还原剂,例如:
$$
Cu_2O + 6HNO_3(浓) \rightarrow 3H_2O + 2Cu(NO_3)_2 + 2NO_2(气体)
$$
$$
3Cu_2O + 14HNO_3(稀) \rightarrow 6Cu(NO_3)_2 + 7H_2O + 2NO(气体)
$$
氧化亚铜还可以用于普通玻璃制造,加入一些氧化亚铜可以使玻璃呈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