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吊梨汤”说起:一个被遗忘的器皿名称
从“小吊梨汤”说起:一个被遗忘的器皿名称
2024年3月5日央视2套《回家吃饭》栏目中大厨带来的两个菜品之一是“小吊梨汤”。其实,就是一种以梨为主料配合几种辅料熬制的汤汁。主持人向大厨请教:“为什么叫小吊梨汤?”大厨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小吊’是器皿。”原来,“小吊梨汤”里的“小吊”就如同“瓦罐鸡”等里面的“瓦罐”一样,是烹饪时专用的器皿。“瓦罐”现在还为一般人所知晓,而这“吊”却成了陌生的面孔。
现代语文辞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吊”字条未收“器皿”义项,即使像《汉语大词典》这类大型辞书也同样未收。该义的“吊”是个借字,其本字或应该是“铫(diào)”,古代指一种带柄有嘴的小锅,多陶瓦质地,或以金属而制成。《说文·金部》:“铫,温器也。”段玉裁注:“今煮物瓦器,谓之铫子。”今日熬制中药的状如水壶的“药罐子”正可谓其“后裔”,胶东一带或称为“药吊子”。
“铫”作为古代一种烹制、煮药的器皿,于古籍常见。如清代龚自珍《驿鼓》诗之一:“夜久罗帱梅弄影,春寒银铫药生香。”正是用“铫”熬药的写照。晚近口语里更多称作“铫子”。如《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累你替我拿大碗,荡两个合汁来我吃,把汤盛到铫子里罢。”《红楼梦》第四五回:“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或因为“铫”字多音多义(又读“qiāo”“tiáo”等),或因其生僻,使用不便,于是后世就以常用字“吊”代替,“铫子”也就常常写作“吊子”了。如《汉语大词典》收“弔(吊)子”,释为:“一种带柄有嘴的小壶。”例证中有钱秋雁《曙光与五味斋》:“小绍兴怕事情闹僵,为了缓和空气起见,只好到厨房拎了吊子出来冲开水。”《现代汉语词典》在“铫子”条释文中称“也作吊子”。
时移世易,不但“铫子”一词很难见到,就是“吊子”虽然还活在现实生活中,但在书面上也似乎有些生疏了。且这“吊”字还玩出了新花样——本为名词,却还当作动词来用,表示“用吊子慢慢熬制”之义。老话说:“戏子的腔,厨子的汤。”在传统烹饪中,“吊汤”“吊清汤”“吊鸡汤”“吊一锅汤”“吊制”等至今还是常用术语。不过,虽然现代厨师乃至食客或知道“吊”是“熬”“煨”等的近义词,但何以称之为“吊”,恐怕也只好不求甚解了。而且,现今的“吊”不必非用“吊子”不可,用各类器皿熬煮大约都可称为“吊”了。
话到这里,想到了已经成为普通话常用词的粤方言词“煲”。“煲”本指“壁较陡直的锅”,如“瓦煲”“沙煲”及现代的“电饭煲”。后来,以“煲”煮、炖食物的方法径称为“煲”,如“煲汤”“煲粥”,甚至“煲电话粥”,这与上述“吊”字的名词动用如出一辙。
“煲”的动词义已经被辞书所收录。遗憾的是,《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虽然把“吊子”作为“铫子”的同义词而并列收取,把二者作为异形词对待,但缺少了“吊”相关义项的收录。这不但使“吊子”的理据模糊,而且“吊”的动词义也名不正,言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