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晏殊《解厄学》:北宋文坛巨匠的人生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晏殊《解厄学》:北宋文坛巨匠的人生智慧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AUV2VL40553YXRW.html

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晏殊,不仅以词名世,更著有《解厄学》一书,系统阐述了待人处事的经验智慧。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晏殊的生平事迹及其《解厄学》的精髓。

晏殊的生平和成就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能文,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历任秘书省正字、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因其聪颖慎密,深得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晏殊更是屡获重用,曾担任枢密副使、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但仍被朝廷重用,历任多地知州。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入朝,次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晏殊非常重视教育和书院的发展。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并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睢阳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与范仲淹共同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开创了大办教育之先河。晏殊门下弟子众多,包括太子赵祯(宋仁宗)、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韩琦等人。他发掘和提携了大量人才,赢得了“门墙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的赞誉。

在文学方面,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是苏轼之前的北宋文坛双子星座。其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广为流传。

《解厄学》简介

《解厄学》是晏殊待人处事经验的总结,全书共800余字,分为八个部分: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每部分包含10句精辟论述,系统阐述了灾厄的种类、表现、原因以及解除灾厄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解厄学》原文与译文

藏锋 卷一

【原文】
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
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
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
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
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
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译文】
遭遇厄运是人性造成的。
锋芒暴露是厄运加剧的原因。
想要减少厄运,就不要显露才华。
位置高的领导者会寻求贤才。一旦功成名就,其志向就改变了。
位置低下者追求荣耀。一旦成功,他们就会感到满足。
如果不懂得自戒和警惕,上下级都难以容忍你。
仁爱的人不追求名声,仁爱才是宝贵的。
明智的人不迷恋权位;明智在于舍得。
勇敢的人不争强好胜;勇敢在于内敛。
生活充满艰辛。人人如此,这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隐智 卷二

【原文】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
暗用无敌,彰显无功。
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
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
不怨智寡,忠义失焉。
上惟忠,能次之。
下为实,术次之。
不明其心,厄之难止。
愚者言智,愚也。
智者言智,祸也。

【译文】
善于运用智慧的人会得到好处;而玩弄小聪明的人则会陷入困境。
隐秘地使用智慧是不可战胜的;公开炫耀才智者则会一事无成。
不只为个人利益而运用智慧,这才是君子的智慧。
只考虑不让自己受损,这是小人的狡猾。
不必抱怨智慧不足,而要担忧忠义丢失。
上级最看重忠诚,其次才看重能力。
下级应该务实,权术还在其次。
如果不了解他人的内心,他们造成的厄运就难以解决。
愚笨的人谈论智谋,更显其愚笨。
智慧的人谈论智谋,会招来祸患。

戒欲 卷三

【原文】
欲大无根,心宽无恨。
好之莫极,强之有咎。
君子修身,避祸也。
小人无忌,授首也。
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
治贪以严,莫以宽。
惩淫以辱,莫以隐。
伐恶以尽,莫以慈。
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
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译文】
欲望过于宏大就会失去根基;心胸宽广就没有怨恨。
喜欢什么不要过度;强求的东西会招来灾祸。
君子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祸患。
小人做坏事不顾忌后果,最终自取灭亡。
一个念头的错误,可能导致生死的区别。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对待贪官污吏要用严厉的手段惩罚,而不能宽恕他们。
惩罚淫乱要以羞辱的方式处置,而不是秘密处理。
惩罚恶行要无情、彻底,不要心慈手软。
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依靠道德品质,务必时刻自我警诫。
觉醒悟道的人生活通达,迷茫的人则会陷入困境。

省身 卷四

【原文】
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
人有异,命不同焉。
物有别,哀相近焉。
待己如人,大计不失。
智不及事,非察莫中。
人心多易,非思难度。
俗不堪亲,非礼无存。
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
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陷入困境;认识世界的人不会有奢求。
每个人的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命运也各不相同。
事物各有区别,但人们的悲伤情感是相近的。
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重要的计划就不会失败。
计谋跟不上事情的发展变化,不经过认真观察深入研究就无法达到目标。
人的心思变化多端,不经思考难以揣摩。
粗俗的人不可亲近。不遵从礼法规矩难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忧虑自己品行不端的人没有邪念;遵循正道的人会长久安稳。
忧虑自己心思不正的人不会愧疚;处变不惊、坐怀不乱的人会吉祥。

求实 卷五

【原文】
致远者实,近利者虚。
众趋者慎,己悦者进。
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
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
人无贱者,惟自弃也。
大智无诈,顺乎天也。
小智无德,背乎情也。
识察勿忧,忧弗学也。
苦劳而少获,非实之过也。
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译文】
追求长远目标的人是务实的;而追求短期利益的人则是虚浮的。
对众人都追求的事物要谨慎;对自己感到愉悦的事物可以追求。
不被书本知识所束缚,就不会被事物的本质所蒙蔽。
不追求完美,就不会失去应得的实际成效。
没有人天生就是卑贱的;只有自暴自弃的人才会成为卑贱者。
大智慧是真实可信的;它符合自然规律。
耍小聪明而缺乏道德,就违背人的正常情感。
对于认识和理解的事物不要忧虑;应该忧虑的是不去学习知识、研究事物。
辛勤工作而收获果实不多。这不是果实的过错,而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轻松中获得丰富的果实,是作了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事情。

慎言 卷六

【原文】
言之祸,无论优劣也。
语之弊,由人取舍也。
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
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
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
贵者宜谦不宜傲。
卑者宜恭不宜放。
人无信,则言勿听。
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
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译文】
言论可以招灾祸,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都是如此。
说话是否有弊端,取决于听者的理解和意愿。
君子不说虚假的话,尽管真话也可能听起来令人不舒服。
小人不会表露真心;虚伪会遮蔽人的眼睛。
通过言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也可以知道他们的行为。
地位高贵的人应该谦虚而不要傲慢。
地位低下的人应该恭谨而不是放纵自己。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誉,那么他们的话就不值得听从。
不知道机密就不会泄漏机密,其人身就会很安全。
不回避亲属使秘密泄漏,会招来大祸患。

节情 卷七

【原文】
知书而后忘情焉。
抑性而后正身焉。
纵亲见私,不容也。
纵友见拙,不智也。
纵怜见稚,不厚也。
天怒成灾,人怒成害。
君子戒悲,小人戒忧。
不舍之情,羁身也。
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
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译文】
通晓书中的智慧,就能忘却私情。
抑制不良习性才能保持品行端正。
纵容亲属就会暴露其私心,会招来他人不容忍。
纵容朋友就会显得愚拙。这不是明智之举。
滥施同情就会显得幼稚,并非忠厚的本意。
上天愤怒就会对你施加灾难;世人愤怒就会给你制造伤害。
君子戒忌悲天悯人之心;小人戒忌思虑忧愁过分。
不能割舍的情感,会束缚自身的行为和发展。
受宠幸不能全仗容颜;从对尊荣的态度可看出人品。
讲义气不能倚仗谄媚;坚实的忠信可以维持和谐关系。

向善 卷八

【原文】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
天佑善者,其心悟焉。
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
言恶未必恶,审其心也。
名勿信,实勿怠。
君子亦怨,不误其事。
小人亦友,不辍其争。
利可求,道可守。
恶惑愚不惑智也。
善贵诚不贵法也。

【译文】
吉祥有它的原因;福贵有它的来源。不会有平白无故的吉祥富贵。
上天佑护善良的人,因其领悟了为人处世之道。
说得好听不一定就是善良,还要看他们的行为。
语言凶恶的人未必真的凶恶,要审视他们的内心。
不要轻信名声,不要忽视实际情况。
君子也会有怨气,但不会因此耽误正事。
小人也会表现出友谊,但不会停止他们之间的争斗。
利益可以追求,但是道德必须坚守。
恶劣的行为可以迷惑愚蠢的人,不能迷惑智慧的人。
善良在于真诚,而不在于表面的行为或规则。

《解厄学》既是一部理论专著,又是一部实用的济世之学,是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在当今社会,《解厄学》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其智慧光芒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