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案例入选省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典型
惠东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案例入选省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典型
惠东县在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案例成功入选广东省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这一成果不仅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稳定,还有效促进了村集体收入和村民增收。
惠东县撂荒地复耕复种成效显著
近年来,惠东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撂荒地整治政策,围绕“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三个核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2023年以来,全县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7169.41亩,成功入选广东省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宝口镇佐坑村采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企业”经营模式,流转、托管撂荒耕地。
“谁来种”:社会化托管带动复耕复种
宝口镇佐坑村通过成立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宝口、高潭两镇十村约900亩撂荒土地的复耕复种。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种植水稻2000亩,出售大米约15万斤,销售额达100多万元。佐坑村采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企业”经营模式,流转、托管撂荒耕地约1550亩,2023年带动佐坑村集体分红年增收16万元,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年收入20万元。
“怎么种”:国企整合碎片化耕地
高潭镇采用“镇政府+村集体+镇属国企”模式,将村中闲置耕地通过村经济合作社授权给村委统一流转给镇属国企,由镇属国企进行耕地连片整合、代耕代种,或在经镇属国企连片整合后转租流转村委或第三方企业。目前,该镇向镇属国企流转耕地约7942亩,打造了多个连片耕种地块,其中,由镇属国企代耕代种约4742亩,连片转租流转村委或第三方企业耕种约3200亩。此外,高潭镇还通过镇属国企引导参与,推动全镇13个行政村形成示范田约1200亩,带动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约30万元。
“种什么”:筛选良种实现增收
惠东县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县、镇、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制定《惠东县2024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实施方案》,对纳入排查登记台账管理的撂荒耕地且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蔬菜、糖料的,给予每亩500元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补助。同时,通过试验筛选适宜种植、抗病性强、能够丰产的良种,为种植增产增收奠定基础。例如,通过近3年试种试验,筛选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南桂占”“南新油占2号”水稻、“泰鲜甜2号”甜玉米、西冲莲藕等品种。2024年,“南新油占2号”测产折合单产506.6公斤/亩。
惠东县注重发挥特色优势,充分用好区域产业特色优势辐射带动作用,加力提升撂荒耕地整治。例如,安墩镇充分用好番薯丝农产品特色优势,通过镇安峰薯丝专业合作社向村民流转耕地1150亩,推动周边村民撂荒耕地复耕复种380亩,形成集中连片耕种番薯作物,带动村集体增收7.5万元,村民土地流转增收30万元。九龙峰旅游区依托引进总投资3.759亿元的7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全省首个无土栽培种植农光互补示范区,在光伏板下无土栽培种植各类蔬菜,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闲置果园流转达1200亩,通过土地流转促进村民增收约9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