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今日聚焦》——(文化中国行)多彩民俗 历久弥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今日聚焦》——(文化中国行)多彩民俗 历久弥新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gstv.com.cn/jrjj/7389E3C347A24D1DB43C5E162DAB9C7D.jhtml

一根麦秆,勾勒万千世界;一段小曲,唱尽人间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省通渭县,麦秆画、春叶遮面和通渭小曲戏等非遗项目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根麦秆,勾勒万千世界。
一段小曲,唱尽人间真情。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通渭县通过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等举措,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让群众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让“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现住通渭县城的郭百花,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亲戚家中看到了一幅别致的麦秆画。麦秆画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以及独特的质感,瞬间吸引了她的目光。那一刻,郭百花仿佛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灵感源泉。

出于好奇,郭百花决定尝试制作麦秆画。起初,她以为这不过是件轻松有趣的小事,但麦秆的选择、处理、切割、粘贴,每一步都考验着她的耐心与细心。但每当回想起那幅触动心灵的麦秆画,那份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便再次点燃了她内心的火焰。

在郭百花的工作室里,一幅幅用麦秆精心制作的画作或挂在墙上,或置于案头,或巧妙地镶嵌在窗棂之间,将整个房间装点得古朴雅致。麦秆,这种看似平凡无奇的农作物废弃物,在她的手中,竟被赋予了山川的壮丽、花鸟的灵动,以及那些只属于乡土的记忆。这样的低调奢华,也引起了学者。

就这样通过实践,郭百花掌握了麦秆画的技巧,成为麦秆画创作领域的佼佼者,随着技艺的日益精进,郭百花的麦秆画作品开始走向全国,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赞誉。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真谛,也激励着无数热爱艺术的追梦人。

如果说麦秆画是独具匠心、点草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非遗技艺,春叶遮面则是古拙与机巧同现,充分体现了简练中见丰富、质朴中寓精美的艺术风韵。在通渭县平襄镇西河村的春叶遮面传承人刘胜余家里,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春叶遮面的样品。

手中小刀在纸上不轻不重地跳跃、穿梭。每一次落刀,都恰到好处,既不过分用力,也不失其精准。纸屑轻轻飞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纸香。终于,一个优美的春叶形状呈现在纸上,栩栩如生。

春叶遮面的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它要求制作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雕刻技艺,还要对色彩、造型有着独到的理解。从选材到雕刻,从上色到组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倾注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进入现代社会,春叶遮面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通渭的民间艺人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春叶遮面的设计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以传承之基,行创新之路。邻近春节,通渭小曲戏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集中展现了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人性特征,以及男女之间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精神,成为农村生活气息的主角。

2011年,通渭小曲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价值,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通渭县各地村民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在“云端”展现精彩纷呈的年俗活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年味。在通渭县平襄镇中林村上水渠社,一阵阵悠扬动听的通渭小曲在村头院落此起彼伏。

张汉江不到十岁就跟着村里老一辈艺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学唱通渭小曲,这一唱就是60多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通渭小曲,现在,他白天干农活,农闲时节或晚上唱小曲,不但解乏,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张汉江说,他所到之处都对唱好通渭小曲信心十足,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哼上几句。他们唱起来,神情专注,声音悠扬,仿佛整个灵魂都融入了这曲调之中,出神入化,令人陶醉。为顺应潮流,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通渭县不定期邀请长期致力于通渭文化研究的民间老艺人,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文化讲座。

进入新时代,通渭小曲戏如何在保持其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在艺术上进行创新,更要在文化传承上寻找新的路径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一古老的戏剧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渭县依托乡镇文化站、民间艺人、演艺班社等不同层面不同队伍深入民间,全面普查,认真梳理,分类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一些有较高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并通过组织作品展等大型展览活动,将非遗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民群众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目前,通溜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项目9项,代表性传承人12名;市级非遗项目63项,代表性传承人66名。项目种类及传承人队伍均居全省前列。

麦秆为墨,绘就人间万象;春叶遮面,镌刻时光印记;小曲悠扬,传唱岁月深情。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每一次努力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未来的有力奔赴。相信这些非遗将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闪耀出新时代的璀璨光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