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技巧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方法篇
1. 教师范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更易于感染学生,因为老师的声音相对更有立体感,更能激励学生,同时教师在范读时还可以让学生反复想象、揣摩,这样就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的重点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发挥范读的作用。
在这篇课文中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描述的就是桑兰面对伤痛和不幸,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经过。在课堂上教师如能抓住桑兰面对失声痛哭的队友“没有掉一滴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比赛的情况”,进行康复治疗时“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等内容进行有感情地范读就能让学生能从内心体会出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为教师的生活经历相对丰富一些,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此外,为了更好地打动学生,教师在范读时还可以适当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 结合配音朗读
要想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课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其次就是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比如可以自由读,演读、甚至是画一画、唱一唱等,特别是如今现代化教学手段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配音朗读,或者是先聆听、欣赏一些优美配音的诵读片段,感受文章描写内容,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朗读成为他们享受阅读快乐的一种手段。如教学《珍珠鸟》、《雾凇》、《二泉映月》等一些状物类课文都可以让学生结合配音进行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验文章蕴含的美感,从而激发 他们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3. 练习分角色读
针对一些叙事性较强,人物个性特点鲜明的的文章,教师可以多采用分角色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因为分角色朗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就可以分别让学生多次扮演英国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然后让他们进行表演朗读,从而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胸怀宽广和娜塔莎天真可爱。在分角色朗读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互评,这样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像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类似文章同样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4. 自主展示朗读
对于现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次进行自主朗读之外,还可以让他们进行朗读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学背诵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登台演读,或分组进行朗读比赛,以促进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朗读,争取短时间内快速学会背诵。
在课文中,这三段课文写的是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其中第四自然段写的是灰椋鸟归林的过程,第五自然段写的是灰椋鸟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按常理来说,鸟儿归林是为了休息,而灰椋鸟却不愿意过早地“安眠”,它们飞来飞去,翩翩起舞,呼朋引伴……这样的场面怎能不吸引人呢?在教学中,学生如能把描写的内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自然也就等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们再进行背诵也就显得轻松多了。
教学原则篇
1.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 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 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 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 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 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技巧指导篇
1. 指导语调
让学生知道朗读课文时语音高低轻重也就是朗读、说话的强调,如何去把握,朗读时应该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本来在大年夜,一个孩子应该是合家团聚享受幸福的时候。可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却在街头忍受寒冷饥饿,没有一丝温暖,最后冻死在墙角。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环境描写部分,应该用低沉、轻缓、带有伤感的语气;当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幻象时,应该用充满欣喜、希望的语气读,特别是在幻象中看到疼爱自己的奶奶时,更应是语调高而语速快,害怕奶奶离她而去。
2. 指导重音
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能听出“倍”字应该重读,更能体现作者思念家乡及家乡亲人的情感。《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说这句话时,小金花内心沉痛,一字一句说得应该缓慢低沉,才符合人物当时的特点。
3. 指导停顿
孩子们在朗读时,尤其课文读熟了的时候,几乎忘记标点的停顿,所以让学生了解各种标点的作用,如何运用及差异变化,对朗读有一定的帮助。
4. 指导语气
练习朗读要让学生先了解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不同句式所表达的语气和感情,并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
实践操作篇
一、讲究阅读策略,必要提示是起点
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初始阶段,在朗读方面知之甚少,教师在朗读教学时要讲究策略,作必要提示,严格训练。如: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挨着读,第二册就不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个别学困生除外);转行或翻页处要注意提前准备;朗读之前可以小声地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解决读音后再连着读;长句子注意词语间的停顿,重复读几遍以达到流利,对特别拗口的地方多几遍以达到熟练。
二、寻找“朗读提示语言”,教会识别是关键
一个句子既由许多丰富的词语组成,还用各种标点符号区分。其中再现了“朗读提示语言”,教会学生识别这些语言很关键。1、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顿号(、)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顿号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逗号(,);比逗号停顿长一点的是句号(。)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这些标点符号,低年级开始练习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2、句中也有文字提示语,如:文中对话提示语、表语气的词、表神情的词、儿化韵等,低年级要逐步训练,增强语感,把握语调,读准语气。
三、符号标示助朗读,教会方法是重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遇到长句或拗句时,往往朗读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可以教他们用一定符号标示来帮助朗读,教给他们标示的方法和读法。例如,用“”把长句划分成几小节或几部分,以便读起来断句或换气;用“・”标出重读的词语,读得又重又响;用“-”标出轻读的词语,读得又轻又短;用“~~”标出语气提示语等。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感受节奏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起朗读兴趣。
四、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模仿是过程
小学低段朗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逐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而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和可塑性较强,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要始终贯穿于朗读教学之中。朗读课文时,老师边范读边指导学生从语气上模仿,从动作上模仿,从神态上模仿。从语气上模仿,要紧紧抓住“朗读提示语言”,训练学生朗读语气,增强语感;从动作上模仿,朗读时将语言中所描绘的动作做出来会增加朗读的效果;从神态上模仿,什么时候该喜,什么时候该悲,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表情,这样会使朗读的感情增强。老师还可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别人的情感表达经验来练习朗读。
培养学生养成多听的良好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儿歌、成语故事等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让他们在课余多听一些这方面的录音很有必要。听与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别人绘声绘色的描述,可以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会对录音进行模仿,并在朗读中尝试,逐渐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学会模仿后,经过反复尝试,可增强语感,读起文章来就自然会“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五、及时评点模仿结果,激趣提高是手段
学生朗读完毕后,要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评,充分肯定朗读成效,然后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读得好的及时表扬,读得不好的及时纠正,以便再次尝试时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