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态度转变:从推崇到批判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态度转变:从推崇到批判
李小龙,这位被誉为“功夫之王”的武术家和电影明星,对传统武术的态度经历了从推崇到质疑,再到全盘否定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他对武术理解的深化,也揭示了传统武术在实战中的局限性。
李小龙
从传统武术的推崇者到质疑者
李小龙出生在一个与传统武术颇有渊源的家庭。他的父亲李海泉是当时香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母亲是香港著名华人家族何氏家族成员何甘棠与情妇的养女。1940年,李小龙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东华医院。
李小龙真正开始系统学习武术是在16岁那年。他因为在校园被人霸凌,痛感不会拳脚被人欺负之痛,于是开始拜师学艺。李小龙最初学的就是咏春拳,他开始觉得咏春拳太单调,学了没多久就放弃了;结果有一次他在街头和流氓打架时无意中使用了咏春的招数击败了那个流氓,李小龙这才又重新开始认真学习武术。
1957年,17岁的李小龙夺得了香港校际拳击比赛少年组冠军。这也可以算是他学武的成就之一了。可能因为年轻的李小龙过于活跃,父母担心他天天和人打架会出事,于是决定把他送到美国去读大学。1959年,李小龙被父母送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1961年,21岁的李小龙考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
在大学期间,李小龙开始租用了校园的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在振藩国术馆中,他主要教授他在当地的朋友。他的第一位学生是曾练习柔道的格鲁夫,第一位教学助手是木村武之。也正是在此期间,李小龙对于传统武术的推崇达到了顶点。
李小龙与妻子琳达
对传统武术的质疑与批判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质疑始于他在美国成名后。随着找他挑战的人越来越多,他在长年累月的武术教学以及与人比武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传统武术的局限性以及全世界搏斗技术的相似性。
1965年,李小龙在给朋友的信里就已经谈到了搏击中最重要的东西:节奏、时机和距离。他开始创立一套自己的拳法,融合各种武术中以精简为导向的拳法。这套拳法注重的是一些根本性的东西——节奏、时机和距离——其中包括五种攻击法。这是目前他所接触到的最有效的方法。
到了1966年,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在这一年给朋友的信里明确表示,自己到了1966年才终于明白该怎么进行搏击训练。到了1967年,李小龙甚至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痛批,谁要是只练传统武术,那么一定会在真正的搏击中被人痛殴:
传统武术有太多不切实际的马步、架势和传统的形式、规矩……练打脱节,没有真正让学生通过贴近实际的训练,为真实的格斗做好必要的准备。一个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只会遭人痛殴。
李小龙打木人桩
彻底否定传统武术
到了1969年,李小龙在和朋友的信里更是表示自己对传统武术已经毫无信心:
威廉,我已经对中国传统的武术失去信心 —— 尽管我还得说我的拳法是中国的 —— 因为其实所有的拳法都是空架子的产物,甚至包括咏春拳。现在我的训练偏重于更有效的街头格斗,全副武装,戴上头盔、手套、盔甲、护膝等。在过去五年里,我一直辛苦地训练,就是为了一个目的:武术不仅仅局限于训练,还要实用。现在每天我都跑步,有时候要跑6英里。
李小龙经典银幕形象
传统武术的出路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看法并不是孤例。在20世纪80年代,有记者采访过著名武术家赵道新,他在1929年杭州国术比赛里获得第十三名好成绩。他对传统武术的看法和李小龙基本一样:
“中国武术”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整个世界武术的日子也不好过,你不要看那一时的辉煌、热闹。武术若今后没有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就会被那个伴在它身边的“千古难题”逐渐地困死。而“中华武术”若照此下去便等不到那个时候,早就自身腐烂了,在快要咽气的时候再挨上“外国拳术”致命的一击。
赵道新先生对传统武术的出路其实和李小龙所说的如出一辙,那就是尽可能多的实战,只有实战才能让传统武术暴露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不,只要抓住一个问题,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就是要“打”,参加竞技,只有把武术在全人类中间“打”个热火朝天,老人才会自动变得谦虚,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们才可真正知道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几”。
传统武术套招
结语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态度转变,反映了他对武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他从一个传统武术的推崇者,转变为一个批判者,最终成为一个创新者。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武术不仅仅是套路和形式,更应该是实用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传承下去,而不是成为一种空架子。
参考资料:
《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天津人民出版社;
《赵道新先生访谈录》,简书;
《向一学:回忆父亲向恺然的一生》,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