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取框架,让你阅读更省力
快速提取框架,让你阅读更省力
在阅读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扰:读完一本书后,只能记住一些零散的信息,无法复述要点;或者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遗忘前面的内容,需要反复重读?这些问题可能源于我们平时的一些习惯和认知,比如将目光限制在局部、陷入"计数器陷阱"、认为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读完等。要摆脱这些状况,可以尝试运用结构化思维和框架思维。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核心理念源自于畅销书《金字塔原理》。它强调先有结构,用结构框架将零散的信息收拢起来,让问题化繁为简,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逻辑关系。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其相对面是线性思维。线性思维不需要刻意加工,所以对使用者而言是非常轻松的,但对信息接受者却很不利,因为它的逻辑是跳跃且松散的;立体思维则不然,它用逻辑关系将信息组织起来,让它们变得有序,更容易被接受。
结构化思维最常见的应用就是金字塔原理,它先是将信息的重点和要点分别提取出来,再用要点支撑重点,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金字塔原理的本质是"以结论为导向",通常是重点先行,先把信息的主旨摆出来,然后再列出多个要点,来解释、论证重点。
等于说,结构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提高视角,从全局去审视信息的分布,帮助我们去提取重点和要点。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受限于当下的内容,也能对信息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长期锻炼结构化思维,还能使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更加有条理,对我们写作、沟通和分析问题都有帮助。
框架思维
框架思维强调的是先搭建好框架,再把信息分门别类地放进框架里。乍听起来,好像和结构化思维很相似,但其实两者聚焦的方向不一样。
结构化思维强调"先结构后信息",聚焦于理清部分跟部分之间的关系;框架思维强调"先框架后内容",通过作者的小框架提取内容,然后将其打散,纳入自己的大框架,聚焦的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大框架理解为自己的一个大仓库,这里面有很多储物柜(主题),分门别类放满了货物。每个柜子里都是同一类的东西(包含很多小框架),但柜子与柜子之间不一定有关联。这个大仓库和这些储物柜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而结构化思维更像是乐高,各个部位彼此搭接、互相支撑,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所以当你想搭建属于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借助结构化思维,梳理各部分的衔接,让它的结构更加清晰,更加牢固。
简而言之,框架思维主要是服务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用于吸收知识,提取知识;结构化思维则是服务于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及输出自己的见解。
提取文章框架
具体要怎么去运用这两种思维呢?其实很简单,比如说阅读方面,大致思路就是:
- 小框架:先用小框架分析逻辑脉络,了解作者是如何呈现信息的;
- 结构化:然后用结构化思维找出重点和要点,对作者的内容进行浓缩提炼,重构信息;
- 大框架:最后用大框架把提炼后的成果,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里。
提取文章框架的具体步骤:
- 先看文章的标题,标题通常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 如果有小标题,也要着重看,小标题通常表现的也是相应段落的主题;
- 段首和段尾如果有总结,同样应该注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 段落里标记的文字以及图表,也是关键信息,着重浏览;
- 借由这些信息,提取重点和要点,梳理文章的基本框架。
提取书籍框架
提取书籍框架的思路与提取文章框架类似,但更复杂一些:
- 放松身心,集中精神。浏览书籍的封面、内封和腰封,比如书名、副标题、推荐语等,了解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 快速扫视书籍的序、前言和后记,了解作者和编者的观点;
- 研究目录,大致梳理书籍的脉络,猜测作者是如何安排框架的,做一下笔记;
- 快速翻阅书籍,着重看加粗的标题和图表,猜测哪些章节是重点部分?
- 跳读书籍,可以用"超读+摘读"或者"跳读法",思考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可以解决自己的哪些问题?
- 对之前梳理的书籍脉络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
最后的话
以上就是关于提取文章和书籍框架的心得。提取框架只是帮助我们对文章和书籍的脉络有个认识,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要想获取知识,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针对性地去阅读。最好是能建议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