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认识面积》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年级《认识面积》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认识面积》是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大小。以下是精选的10篇教学设计,涵盖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
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认识面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本课要结合实例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并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大部分学生具备操作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极少部分学生需要帮助。
教学目标
- 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活动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比较思想。
- 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方法措施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互动交流。
教具学具
教具:PPT课件,长方体。
学具:球体,圆柱体,角,三角板,不封闭图形。
教学流程
- 情境导入
- 新知探究
- 练习设计
-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进率,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 通过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活动,丰富面积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 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 合作探究
- 练习设计
- 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1—6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 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 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学习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
度量意识的培养。
学习准备
比赛用图、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
学习过程
- 情景导入
- 合作探究
- 练习
- 课堂小结
-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 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 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 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单位面积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答题纸、学具(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等)、课件。
教学过程
- 引入“面”的概念
-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 探讨比较面积的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 走进数学迷宫
- 回顾整理,谈收获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有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来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重点难点
- 理解面积的含义,感受1厘米2、1分米2、1米2、1公顷、1千米2的实际大小。
- 会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 会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 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会应用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 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 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 要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
- 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面积的意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 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耍性。
- 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 导入
- 理解面积的意义
- 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 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作业纸、剪刀、几个图形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 巩固练习、知识扩展
- 课堂小结
-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
形的大小。 - 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的比较方法,感受这一方法对于面积计量的意义。
-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 谈话引入
- 摸一摸、比一比,初步认识面积含义
- 涂一涂、比一比,丰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 图案设计比赛
- 练一练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具准备
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
教学过程
- 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 认识面积的含义
- 图案设计比赛
- 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