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沼泽的形成与分布
湿地沼泽的形成与分布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湿地的定义、成因、类型及其形成途径,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我国沼泽分布很广。面积较大且分布集中的地区有东北的三江平原、西北的柴达木平原、四川的松潘草地及藏北羌塘内陆河流区等。仅四川松潘草地的沼泽面积便达到2700km²。
沼泽的成因
沼泽形成思路
沼泽形成的一般思路:
- 来水多:降水多或冰雪融水多;
- 去水少(即水的支出少):
①向“上”无法蒸发;
②向“下”无法下渗;
③向“四周”无法排出;
④河道堵塞水无法“下流”(凌汛等)
湿地类型
湿地成因按空间分布共分六类:热带地区、高原地区、高纬度地区、干旱地区、河流、河口地区、沿海地区湿地。
热带地区
(1)来水: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2)去水:
①向“下”无法下渗:土质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渗;
②向“四周”无法排出:地表植被丰富,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成为湿地。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刚果盆地的沼泽、热带季风气候区苏门达腊岛东部广布的沼泽、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潘塔纳尔湿地等。
高原地区
(1)来水:因降水丰富或高山冰川融水较多而地表水较丰富;
(2)去水:
①向“上”无法蒸发: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②向“下”无法下渗: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
③向“四周”无法排出:在高原的低洼处易积水而形成湿地。
高纬度地区
因本身降水少,地表有水的原因则主要从
(1)去水方面思考:
①向“上”无法蒸发:因气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
②向“下”无法下渗:因纬度高气温低而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
③向“四周”无法排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河道堵塞水无法“下流”(凌汛等)。
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1)来水方面:主要考虑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河流水、湖泊水方面;
(2)去水方面:主要是考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而形成沼泽。
河流、河口地区
河流本身就是湿地
(1)来水方面:主要考虑在外流区的河流往往在上中游降水量大,也可能有多条支流汇入,下游流量较大;
(2)去水方面:下游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的顶托,下泄不畅而形成湿地。
沿海地区湿地
沿海地区出现湿地主要是水量丰富、河网密布、地势低洼长期积水所致。
(1)来水方面:沿海主要考虑降水多和海水的淹没;
(2)去水方面:主要考虑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形成。
沼泽的形成途径
浅水湖泊的沼泽化
大多数湖泊可因机械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而逐渐淤积成沼泽。机械沉积作用首先在入湖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并逐渐向湖心扩大,从而使湖底填高,水体变浅,湖泊缩小,直至变为沼泽。
潮湿气候区的湖泊中植物往往呈同心圆状分布:湖滨生长陆生植物,湖岸浅水区生长浅水植物,湖水较深处生长深水植物,湖心生长漂浮植物。植物死亡后的遗骸都堆积在湖底,使湖泊逐渐淤浅,面积缩小,植物带逐渐从湖边向湖心移动,最后整个湖泊变为沼泽。
海岸带的沼泽化
因潟湖或海湾淤塞,潮浸漫到沿海的地平地区,滨海区局部地壳上升、海水积留而逐渐形成沼泽。
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
河漫滩或三角洲的低洼地带,由于积水难以排出而形成沼泽,如黄河口天津一带的渤海湾,海滨沼泽是由黄河三角洲沼泽化而成的。
泉水涌出地的沼泽化
泉水涌出的地方,因地面终年潮湿而成沼泽。
积水地段的沼泽化
在地下水位极浅的地段,排水不良的广阔平地以及局部低洼的地方,大气降水难以排除,因而地面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
森林区地面有大量枯枝落叶,地面水难以下渗,且蒸发不畅,造成地表潮湿,使地面转变成沼泽,尤其是在低温的森林地区,地下常有终年不化的冻土层,地表潮湿,很容易发生沼泽化,这一情况在我国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常见。
在草原地区,草原植物繁殖快,形成厚实的覆盖层,氧和水便难以进入土壤,土壤中出现大量腐殖酸,并生长大量喜湿植物,如苔藓,莎草,芦苇等,它们吸蓄水分,增加湿度,形成沼泽。
在上述沼泽形成途径中,以浅水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以及河流泛滥地沼泽化最为重要,且规模可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