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种高速舰:美国海军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设计
纯种高速舰:美国海军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设计
美国海军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历程,展现了20世纪初海军战术思想的演变。从最初的争议到最终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而取消建造,转而改造成航空母舰,这一过程反映了海军技术发展的重大转折。
美国海军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理念,始于1908年海军战争学院会议后的舰船设计进程。这一过程涉及总务委员会、海军战争学院和造修局等多个部门的协作,通过兵棋推演和实船演习不断完善设计。
战列线战术与装甲巡洋舰
在1903年,总务委员会提出由48艘战列舰和支援舰船组成的舰队最能满足美国的战略利益。美西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成为世界大国,为了保护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一支庞大有力的舰队成为必要。战列舰成为这支舰队的核心力量,其最重要的性能是续航力、火力和防护。
装甲巡洋舰在航速上优于战列舰,适合用于交通线和商贸的保护,以及舰队的侦察。美国海军最初计划将宾夕法尼亚级和田纳西级装甲巡洋舰用作次要主力舰,但随着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出现,这些装甲巡洋舰的使用方式变得值得商榷。
战列巡洋舰的兴起
1905年,英国皇家海军的无敌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美国海军对这种新型舰船进行了观察研究,时任第一海务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在议会演讲中指出,战列巡洋舰可以利用其高速来扭转敌战列线,或追击撤退的敌人。
海军战争学院的雷德利·麦克莱恩中校对战列巡洋舰进行了论证,指出其在侧翼机动中的作用。他认为有限数量的这种快速部队将比同等数量的战列舰更有价值。
设计与战术考量
海军对战列巡洋舰的考虑受到了关于航速重要性的重大辩论的影响。战术实验表明,可以通过基本的机动来对抗航速。但随着日本决定完成四艘战巡,在太平洋服役,美国海军开始重视战列巡洋舰的建造。
1915年1月的第一号战略问题演习中,驱逐舰因海况恶劣而无法有效行动,凸显了重型高速侦察舰的必要性。海军开始将战列巡洋舰的概念与高速侦察舰的需求相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海军对战列巡洋舰的考量。多格尔沙洲海战和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利用航速优势取得重大胜利,美国海军对此印象深刻。
1916年8月的第三次战略机动演习中,战列巡舰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海军需要战列巡洋舰;海军总务委员会在1916年建议建造两艘战列巡洋舰。
美国的战列巡洋舰设计
美国海军在战列巡洋舰的设计上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对现有战列舰设计进行修改,通过减少火炮数量和装甲来实现更高航速。第二种方法是扩大侦察巡洋舰设计的尺寸。
1917年设计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装备10门356mm炮,航速35节,排水量33500吨。但这一设计因装甲不足而受到批评。1918年的设计增加了装甲厚度,排水量增至43500吨,航速降至33节。
华盛顿会议与战列巡洋舰的取消
1922年的华盛顿军备限制会议导致列克星敦号及其姊妹舰的建造计划被取消。美国海军转而将其中两艘改造成航空母舰,即后来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
结论
将战列巡洋舰改造成航空母舰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也是美国海军战列巡洋舰概念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航空母舰不仅在侦察方面远比战列巡洋舰有效,而且作为进攻性武器的能力也得到了验证。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为美国海军提供了验证航空母舰概念所需的条件,最终证明了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巨大潜力。
1905年9月的美国海军科罗拉多号;它是“大十”装甲巡洋舰之一。美国海军原本计划将它以及其他大型装甲巡洋舰用作次要的主力舰;在舰队作战中,它们可以与战列舰协同作战。然而,在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出现后,由于这些装甲巡洋舰防护能力较弱且火力有限,这种使用方式就变得值得商榷了。(美国国家档案馆)
1912年2月正在试航的阿肯色号战列舰,它是怀俄明号的姊妹舰。1910年,它们的设计被用作一系列战列巡洋舰研究的基础。这些基于该设计的战列巡洋舰研究方案牺牲了装甲和武器装备,以换取轻微的速度优势。但这些方案并未继续推进。最终,列克星敦级的设计是从巡洋舰的设计演变而来的,而非源自战列舰的设计。(美国国家档案馆)
其中最早的是1915年5月的第135号设计方案。第135号方案设计的是一艘大型巡洋舰,装备406mm火炮,航速为32节,排水量为16000短吨。一个月后,第141号方案出炉,这是第一艘“战斗侦察舰”,这是美国海军对轻装甲战列巡洋舰的称呼。该舰排水量为27000短吨,航速为35节,并且配备了鱼雷和轻装甲。
一幅关于1917年列克星敦号设计的艺术家构想图。最早的完整设计方案配备了庞大的轮机设备,24座锅炉分两层布置。需要七个烟囱来排放废气;在这幅图中,其中两个烟囱正好隐藏在横向排列的烟囱后面。当时采用了涡轮电力推进系统,以便能更好地对动力装置进行分隔,并有助于将其紧凑地安装在船体内部。(美国国家档案馆)
这些图纸基于1919年3月13日的一份C&R草图设计。与最初1916年的设计相比,有两项重大变化:主炮和副炮的口径增大了;锅炉的数量从最初设计的24座减少到了20座,这些锅炉分布在16个(原来是12个)位于侧面的锅炉舱以及主轮机舱前方中轴线上的一个锅炉舱内,所有锅炉都处于较低的位置。尽管草图中没有标明鱼雷发射管的位置,但随附的文件表明,此时前部的鱼雷发射管被移到了水线以下。该图纸反映了这一点。
侧视图、平面图和横剖图基于1919年6月14日的一份C&R草图设计。武器装备方面与1918年的设计相比变化不大。锅炉技术的进步使得锅炉数量得以进一步减少,从20台减至16台。前部(中轴线上的)锅炉舱已被取消,现在侧面安装的锅炉舱分为两组,每组8个,每组都由一个宽大的、横截面为圆形的中轴线上的烟囱提供服务。
这些战列巡洋舰在战略、作战以及战术层面都能发挥作用。在太平洋战争中,预计它们将凭借航速优势,在舰队前方进行侦察,以搜寻敌人踪迹,孤立并歼灭敌方的侦察部队,骚扰并削弱敌方的通信线路,并夺取前进基地,为后续作战行动做准备。鉴于它们极高的航速和强大的续航力,这些战列巡洋舰非常适合执行这些任务。为了让它们能够在独立行动中高效运作,所有该级战舰都被设计成了旗舰。
一幅由路易丝·拉德努小姐所绘的关于1919年列克星敦号设计的画作。这艘战列巡洋舰正高速破浪前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保持高速航行的能力是该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军的小型侦察舰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舰队在演习中常常因此而“失明”。(美国国家档案馆)
1917年6月,一架AH-26水上飞机停在亨廷顿号巡洋舰上。亨廷顿号原名西弗吉尼亚号,是海军的大型装甲巡洋舰之一。在其服役生涯接近尾声时,许多这类舰艇都进行了改装,以便在后部甲板上搭载大型水上飞机,这为使用飞机以及飞机与舰队协同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飞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将战列巡洋舰改装为航空母舰这一决定的产生。(美国国家档案馆)
1928年,列克星敦号在布雷默顿海军造船厂改装完成成为一艘航空母舰。它的姊妹舰萨拉托加号在其右侧。这些航空母舰及其搭载的飞机承担了最初为战列巡洋舰设想的侦察任务。随着飞机性能的提升,它们不仅承担了战列巡洋舰原本的进攻任务,最终甚至超越了战列巡洋舰在这方面的能力。注意甲板上那架大型的T3M鱼雷轰炸机。(美国国家档案馆)
萨拉托加号的全通飞行甲板展现了航空力量给海战以及海军大型战列巡洋舰设计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飞机使航空母舰能够侦察和打击到舰艇本身永远无法抵达的距离之外的目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让美国海军得以展示海军空中力量作为舰队侦察和打击力量的全部潜力。(霍恩收藏)
列克星敦号在一次射击演习中向前方发射其8英寸口径的火炮。这些大型航空母舰配备了可与重巡洋舰相媲美的火炮武器。人们期望,一旦这些航母的飞行甲板受损,那么它们还能够像巡洋舰一样执行任务,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演习中,它们也经常这样做。(霍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