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拖沓”“逻辑不通”……《庆余年2》败给了流量?
“剧情拖沓”“逻辑不通”……《庆余年2》败给了流量?
《庆余年》作为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凭借其独特的“爽文内核+人文追求”的模式成功“出圈”。然而,备受期待的第二季却因为剧情拖沓、角色扁平化等问题受到观众批评。本文将深入分析《庆余年2》的成功与不足,探讨流量时代下电视剧制作面临的挑战。
苦等五年,《庆余年2》在万众瞩目下强势回归。
央视收视破2,实时第一,腾讯热度值34000创历史最高记录……一开播,《庆余年2》便以“剧王”称号横扫各大平台。
《庆余年》,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主人公范闲,出生成长在古代,却拥有现代的前世记忆,本想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安然共度一生,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范闲自出生起,就已经置身于权谋角逐的汹涌暗流中,这背后的谜团与阴谋,也逐渐揭开真面目……
纵观当下的影视剧,凡是要追求“大火”“出圈”,最有把握的手段无疑就是紧盯受众的情绪价值。从霸道总裁的甜宠剧到大女主的职场剧,形式千变万化,但套路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受众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抚慰,影视剧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双手奉上。
就此而言,脱胎于网络文学的本剧具有先天的优势,还有谁能比网文作者更懂得观众的心理呢?但和一般单纯强调“爽感”,只会用升级打怪一招鲜的网络文学作品相比,《庆余年》还有一定的人文性追求,这突出体现在主人公范闲对所谓“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的追求上。
《庆余年》在博观众一笑的同时,不乏严肃色彩,这份深思恰到好处,丰富了作品的内核,又不会显得过分沉重。此外,饱满立体的人设,环环相扣的剧情等等,无一不戳中了观众的“爽点”,无论广大观众对其评价是褒是贬,都不可否认本剧在流量方面的大获成功。
《庆余年2》剧组主演“视频通话”邀请观看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然而第二季开播后,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流量已经逐渐压倒,甚至湮没了文本中思想性的探索。
首先,《庆余年》有没有必要拍得那么长?第二季的结尾处,就连剧中的人物也忍不住发问:下一季不会又要等好几年吧。已经有网友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本剧能把一本小说的容量压缩到一季以内,无论口碑和评分都能更上一层楼。
而《庆余年》之所以越拍越长的原因,大家显然是心知肚明的。事实上,本季开播后,“每一集里夹杂了多少广告”的话题就冲上热搜话题。既然有陈道明、吴刚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坐镇,本剧的营收压力可想而知。剧集拍得越长,收益自然也就越多,但相应的,创作者不得不持续“注水”,这也是为什么本季从开播以来就被不少网友吐槽节奏拖沓、枝蔓过多的根本原因。
其次,不少细心的观众都发现,第二季的人设较之上一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歪曲”。不仅包括林婉儿、叶灵儿在内的一众女性角色逐渐边缘化,就连很多男性角色也开始变得油嘴滑舌,整天忙着插科打诨。如果说上一季的精髓在于范闲所持有的现代社会观念与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碰撞,那么在第二季,登场的人物似乎都有了“现代意识”,以至于本剧像许多观众吐槽的那样,渐渐滑向了“情景喜剧”。
这并不是说,本剧主创的创作功力在第二季出现了下滑,而是为了营造所谓“卖点”,方便所谓“营销”,费尽心思捣鼓出来的新桥段。如今,在社交媒体的短视频里,单独把《庆余年2》的众多片段集锦拿出来,很能吸引眼球,可是当这些桥段组合成一整部剧时,各种支离破碎、东拉西扯的痕迹就掩藏不住了。如果说《庆余年》对观众的一大吸引力就是性格复杂、正邪难辨的人物,那么如今为了凸显所谓“网感”,获得更多流量而让主要角色纷纷趋向平面化、脸谱化,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无论如何,《庆余年》的大火证明网络文学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当年野蛮生长的网络文学也曾经因为格调不高、过度套路化等问题受到质疑,但时间已经证明,经历优胜劣汰、自我更新之后,网络文学的发展值得期待。因此,《庆余年2》暴露的问题和遭受的批评也并不可怕,公众仍然期待,在复盘之后,本剧可以迎来一个令人激动的完美收尾。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