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上被带偏了的德国全速射炮型战列舰
设计上被带偏了的德国全速射炮型战列舰
19世纪末,德国为了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大力发展海军,并建造了多型主力舰。其中,“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作为德国第一型全装速射炮战列舰,其设计特点和性能数据具有重要的军事历史研究价值。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级战列舰的研制背景、性能参数、建造情况及其综合评价。
研制背景
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定远”级铁甲舰虽然配备了威力巨大的克虏伯305毫米舰炮,但表现却很差,未能击沉一艘日舰。相反,日本联合舰队的快速巡洋舰编队在海战中,充分利用速度优势,集中火力重创了北洋舰队。甲午海战后各国海军都对此战进行了总结,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大口径主炮射速缓慢,面对敌方快速巡洋舰很难及时反应,必须大幅增强副炮火力——即侧舷最大火力应优于舰艏最大火力。另一个结论就是口径的重要性,即若对付铁甲舰的话则需要配备更大口径的速射炮。因此各国海军开始建造加强侧舷火力的新型主力舰。
德国海军也不例外,在总结了甲午海战的经验教训后,同年(1894年)即开工了新型战列舰——“恺撒·腓特烈三世”级,并且一造就是五艘。“恺撒·腓特烈三世”级与以往的铁甲舰、战列舰不同,其主炮未采用283毫米、305毫米架退炮,而是采用240毫米大口径速射炮——当时能制造的最大口径。并且增加了大量的150毫米、88毫米速射副炮来提高侧舷火力。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模型
性能数据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主要性能:舰长125.4米,宽20.4米,吃水8.2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254毫米,指挥塔装甲厚254毫米,舷侧装甲带厚228300毫米,甲板装甲厚5176毫米,标准排水量11100吨,满载排水量11800吨,舰员编制651人。动力为3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13000马力,3轴,航速17.5节,续航力3100海里/9节。
配备4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2座双联装,船艏艉各一座主炮塔。14门150毫米/40倍径速射炮,12门88毫米/35倍径速射炮,12门37毫米速射炮,5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于1894年开始设计,1898年生产服役。炮全重约25吨,炮弹重140公斤,初速为690米/秒,属于低速轻弹。虽然火炮性能一般,但优点是射速较快,达到3~4发/分钟。
配备了大量的副炮,侧舷火力很强
建造情况
首舰“恺撒·腓特烈三世”号于1894年11月开工,1896年7月1日下水,1896年10月7日服役,建造周转非常短,体现了德国工业的强大。后续四艘战舰在1896年4月至1902年2月建造完成并服役。从建造周期可以看出首舰快下水时才确定了后续建造计划,说明首舰建造过程中设计图纸还在调整细节。
综合评价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是德国历史上第一型全装速射炮战列舰。虽然比其前型舰“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主炮数量少、口径也小,但是有大量速射炮,且主副炮布局更为合理,综合火力其实更强。不过该级舰虽然有着全装速射炮的创新,但因为主炮口径偏小,无法对敌方战列舰构成致命威胁。毕竟速射炮数量再多,也只能给敌舰点上一把又一把的大火,如果战争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的话,敌方受损战舰会经过简单维修之后就可以重新加入战场。
航速偏慢导致追不上敌巡洋舰
该级舰从火力上看更适合用来对付敌方的巡洋舰(巡洋舰杀手),一对一PK的时候火力上有压倒性优势。但是该级舰的最大航速只有17.5节,根本追不上敌方的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陷入了“能追上的未必打得过,打得过的又追不上”的境地。设计上其实走偏了,被甲午海战的结果误导了。其实甲午海战中导致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很多,欧洲列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更多看到了战术上的问题,如速射炮的火力优势,传统主炮威力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