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千年应县木塔需要一所“三甲医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千年应县木塔需要一所“三甲医院”?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65025

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山西一座充满东方韵味的木塔被更多网友关注。它就是全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

这座古塔为何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如今它又面临什么危机?让我们跟随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一探究竟。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复测塔高总计65.88米,木结构底部总宽度30.24米,共五层六檐,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全塔为华北落叶松搭配榆木和少量硬木松、软木松建造,采用榫卯结构,由2万余个木制构件互相咬合而成,其高度相当于20层楼房。

虽跨越千年,应县木塔孤独而高耸的身形依旧伟岸,让驻足在跟前的游人,只一眼便被震撼。

“历史上有很多比应县木塔更高的佛塔,比如北魏后期建于洛阳的永宁寺木塔。但那些塔并非纯木结构,塔心也由夯土砖石等材料夯筑而成。大约在宋辽之际木塔建造技术成熟,和应县木塔规模相当的梵天寺塔、开宝寺塔等,都没能完好地存留至今,而应县木塔直到今天还屹立不倒就是一个奇迹。”在刘畅的眼中,应县木塔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斗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施用于建筑立柱之上,与横梁交接,也用于枋檩或梁架之间,不仅承担着传递和分配荷载的功能,兼具有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应县木塔更是将斗栱的营造和组合发挥到极致,使用斗栱种类之多、造型设计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斗栱博物馆”。

全塔使用功能不同的斗栱形制超过70种,各层不同,每层搭配组合,变化丰富而微妙。斗栱之间以榫卯相结合、纵横交错,既可以分担屋架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的作用,赋予了木塔弹簧般的韧性。此外,木塔采用“复合筒中筒”式结构,外柱一周和内柱一周分别形成外筒和内筒,之间以斗栱和梁架相连。在遭遇地震或炮击时,通过立柱摇摆、斗栱榫卯间的摩擦、错位,便可极大地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

刘畅表示:“从技术上讲,木塔在建造时便有结构的冗余,而且为各种问题预设了很多伏笔。”按理说,应县木塔每层面阔有3间,常理而言每间房都应有1根以榫卯与立柱之间交接的阑额,但木塔却采用了一整根阑额贯穿三间的做法,就是为了有更好的稳定性。

刘畅在进行古建筑测绘

千年来除了风霜雨雪,应县木塔经受住了大小40余次地震,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据史料记载,“元大德九年,大同路地震,震毁房屋五千八百余间”,而应县木塔依旧安然无恙。

梁思成为它患上“相思病”

因朝代更迭,战乱频频,应县木塔很长一段时间被人遗忘。直到梁思成的到来,它的恢弘才得以被世人重新认识。

1932年,正苦于寻找明清之前古建筑的梁思成,偶然从一份日本学者的考古报告中了解到中国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这让他感到无比兴奋,于是便想尽办法搜集有关木塔的资料。“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对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了对他的日常生活。”林徽因曾在《文艺副刊》上,描述了梁思成为应县木塔而患上“相思病”的故事。

梁思成、莫宗江绘制的应县木塔正立面渲染图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3年,梁思成经过一番筹备,终于来到应县考察并对木塔进行了极其艰难而辛苦的测绘工作。在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战火也波及了应县木塔。他见到木塔时,仍能看到炮弹在木塔中留下的痕迹,“第二层有一根泥道栱竟为打去一节,第四层内部阑额内尚嵌着一弹未经取出”。

1935年,应县的乡绅由于缺乏古建筑保护的专业知识,对木塔进行了破坏性改造,错误地拆除了木塔各主楼层塔身的泥墙及其内部的斜撑。梁思成听闻后深感痛心,认为这种改造会破坏木塔原有的结构平衡,导致木塔不断倾斜。

二层西南内、外槽倾斜情况(2011年)

来源:国家文物局

不幸的是,他一语成谶。此后,经过数十年风雨侵蚀和地基沉降,应县木塔已经向东北方向严重歪斜,二层的一顶梁柱甚至倾斜了580多毫米,多处发生扭曲变形、构件劈裂。

上个世纪90年代刘畅初次登上木塔,迄今,他已先后寻访此处百十余趟。每次到访,刘畅都会有些新发现。除了那些神奇的木结构,塔内壁画讲述的佛教故事、所有的装饰、牌匾都拥有着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恰恰也是这些,让刘畅的内心对应县木塔肃然起敬,更希望它能长久地保留,以便后人也有机会瞻仰到木塔真容。“今天的应县木塔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还在给你讲故事,但其实特别脆弱,我现在恨不得让他马上在病床上休息一会儿。”

刘畅在考察古建筑结构

面对着日渐倾斜的木塔,刘畅内心焦急万分:“我个人的想法相当朴素。老人家病了,我就想让他不那么费精力,希望他躺下来,尤其是好多‘骨科疾病’,该换关节该怎么样,我想给他治病。”他表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木塔有倒塌的可能。

动用“三甲医院”来扶塔

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之处在于,既要让文物存留下来,又要让文物携带的信息存留下来。在人为干预修补的过程中,难免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丧失一些文物信息。

“对于一个已经存留千年的木塔而言,一方面希望它能安全,另一方面也希望保留更多原本的塔身信息。”因此,刘畅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在为之努力,希望建设一个复杂的全要素系统来挖掘木塔的历史、艺术、科学等各方面价值。

应县木塔历史照片

来源:国家文物局

2012年,刘畅第一次对木塔进行扫描并为其体检,此后他便长期关注木塔损伤状态,并参与相关修缮保护和调研分析工作。他认为:“修缮应县木塔不只是做骨科的活儿,还包括皮肤科、内科等,需要把整个‘三甲医院’的力量都动用起来。”

木塔自身的结构属于骨科,而其内部的佛像可以比作内科,木塔中的彩画壁画是皮肤科,对木塔潜在风险进行预防性保护属于保健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科室的医生、生产医疗设备的厂商、专门化的制药厂、以及许多具备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的护士同心协力,所以要动用整个“三甲医院”的力量来救治。

应县木塔内部佛像与壁画

刘畅和团队目前针对应县木塔的木结构进行了大量测绘和研究。他们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为木塔内部的榫卯拍摄了6000余段录像,尝试建立木制构件的模型以分析其受力情况、贴近它的初值,为进一步的修复做准备。

“传统工具在构件表面留下了很多工具的痕迹,里面有一些反映了建造工匠的独特理解,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的加工水平。我们的研究也想把这些工具痕迹捕捉记录下来,甚至在未来可以复原,最大程度把工匠的信息遗传下去。”在刘畅的心里,他所从事的研究,就是希望后辈也能更加切身地了解到木塔的记忆。

应县木塔内部木制结构

谈及对应县木塔未来保护的方向,刘畅表示:“留下更重要。决定怎么留下,采用哪些技术留下,和应县木塔本身是等量齐观的。如何尽可能多地留存木塔背后蕴藏的科学元素、文化伦理和历史解读,也是留给我们这代人的考验,是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

刘畅在介绍古建筑相关知识

遗产保护对刘畅而言,就如同国之重器同等重要。“应县木塔集中了所有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问题症结,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案例,整合一切文物保护的技术和力量,真正留下这些为后代守护历史的文化遗产。”

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守护木塔的下一个千年。

他用测绘解读古代工匠的智慧,用双手触摸历史的脉络;
他不断为古建筑“看病”,致力于守护文化的延续;
他倡导科学与文化结合,推动技术与古建保护深度融合;
他重视人才培养,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领悟建筑“屠龙术”;
他就是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