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哪吒的重生与全球史的交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哪吒的重生与全球史的交响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7A00Z8900?media_id=&suid=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是一部以全球史视角重新解读历史的力作。作者杨斌通过哪吒信仰的演变、印度洋的"海底磁山"传说以及1816年"无夏之年"的全球气候事件,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揭示了看似分散的历史片段背后隐藏的全球联系。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新加坡]杨 斌 著,中信出版社,2025年出版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杨斌教授的新著《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以宗教信仰、航海与气候灾难为线索,串联起全球化进程中东西交汇的传奇故事与神秘传说。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实践的深入,许多曾笼罩神秘光环的传说逐渐被揭开了真实面目。然而,这些历史余韵中承载的知识流动、观念碰撞与文化互动,依然是理解全球历史进程的重要线索,值得回望和重新审视。

古文明中的"莲上童子"与"哪吒化生"的演化

澳门的两座哪吒庙分别坐落于大三巴牌坊两侧,与昔日葡萄牙人修建的圣保禄学院及教堂比邻,见证着不同宗教信仰在这座东西交汇之城的交融与碰撞。澳门的柿山哪吒庙始建于清朝初年,当地民众敬奉哪吒,祈求他驱邪避病、护佑孩童,庙宇香火鼎盛。1888年,瘟疫肆虐,居民在不远处又建起了大三巴哪吒庙,以求哪吒庇佑平安。值得注意的是,哪吒最初在民间信仰中代表力量与权威,并未与医疗、瘟疫有直接关联。那么,哪吒为何后来成为祛病防疫的神灵?这一变化,与莲花化生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莲花自古便是纯净、治愈与重生的象征,其信仰源头可追溯至古埃及。埃及人相信莲花是"治愈之神",闻嗅莲花可恢复健康。在埃及埃德富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黏土封泥,其中123枚中出现了手持莲花者嗅闻花香的形象,象征着莲花的治愈力量。此外,在20世纪出土的图坦卡蒙墓中,一尊莲花上的童年图坦卡蒙半身像,展现了"莲上童子"的形象,象征生命的诞生与重生。

莲上男童的形象随着文化交流传入到两河流域。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发现了一枚公元前七世纪的印章,清晰地刻画了一名儿童蹲踞在莲花上的场景,进一步印证了莲花童子形象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在佛教兴起之前,莲花形象已传入印度,并融入印度教神话,形成梵天、黑天、毗湿奴等神祇坐于莲花座上的形象。佛教诞生后,莲花不仅象征佛陀的圣洁无染,更成为化生的载体,即生命从莲花中诞生,无需母胎孕育。在佛教故事中,佛陀诞生时双脚落地即生莲花。公元一世纪后,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陀形象在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中普遍出现,并随佛教一同传入东亚。

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化生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丰富表现。如在新疆和田发现了早在约公元5世纪的陶制莲花化生像,在河南洛阳出土了北魏(公元386—557年)的莲花化生瓦等。另外,在龙门石窟莲花洞中有莲花童子的形象等等。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初唐壁画《阿弥陀经变》中也绘有生动的莲花童子图像。


图为《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这部国产动画电影已进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五,票房已破百亿

至唐代,莲花化生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与道教、民间信仰融合,催生了哪吒信仰的演变。哪吒原本是佛教体系中的神祇,最早见于佛经,是托塔天王之子,因排行第三,被称为三太子。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哪吒形象被进一步塑造,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强化了他"重生、再生"的象征意义。在民间信仰中,哪吒不仅能够降妖除魔,还被视为护佑孩童、祛疫治病的神灵,尤其是在疫病流行时期,成为百姓祈求庇佑的对象。随着《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传播,哪吒逐渐成为深受欢迎的民间神祇。

哪吒是佛教莲花童子形象与道教及民间信仰融合的产物。他的治病祛疫之能来自佛教的莲花化生观念,而勇猛神力则融入了道教神话。从古埃及的莲花治愈神话,到佛教的莲花化生,再到明清时期哪吒信仰的兴盛,这一信仰体系跨越千年,不断演变,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印度洋的"海底磁山"与中国的"弱水"传说

1998年,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发现了一艘沉睡海底千年的阿拉伯商船——"黑石号"。这艘阿拉伯式海船的构造极为独特——船板竟是由椰索捆绑在一起的,而非使用木楔或铁钉。关于这种特殊船体结构出现的原因,14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给出了答案:"因为印度洋充满岩礁,铁钉钉成的船只如果碰上岩石,就会破碎,而椰索连接的船只,有一定的弹性,即使撞到岩石,也不会碎裂。"

在西方世界,"无钉船"不仅仅是航海技术的选择,更被赋予神秘色彩。相传,在海洋深处隐藏着强大磁力的山脉或海床,一旦船只经过,铁钉、铁锚以及船上的所有铁器都会被磁力吸住,致使船只无法前行,甚至沉入海底深渊。

"海底磁山"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志》。托勒密在书中提到:"只要装有铁钉的船只都会被吸住难行,也许是岛屿中出产大磁石的缘故。"他还指出,这座"大磁石"很可能位于今马尔代夫群岛附近。马尔代夫自古便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其海域布满珊瑚礁,加之季风和洋流变化莫测,使航行充满险阻。这些现实因素无疑进一步为"磁山"的传说增添了可信度。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与欧洲的地理学者纷纷转述这一说法,使"大磁石"与"磁山"之说在航海世界广泛流传。

公元3世纪,"大磁石"的故事便出现在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外国商船因船钉被海底磁山吸附,无法抵达中国。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解释为何藤舟不使用铁钉时写道:"而或谓要过磁石山而然,未之详尔。"

与此同时,马尔代夫群岛险恶的海域环境也令途经此地的中国航海家震撼不已。15世纪,随郑和船队远航至此的马欢,在目睹马尔代夫变幻莫测的洋流与险恶无比的暗礁后,将其比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弱水"。相传,由于水力羸弱而无法承载舟船,因此这一水域被称为"弱水"。郑和下西洋之后,罕有中国海船进入印度洋,马欢的这一说法逐渐广为流传,并与马尔代夫紧密相连。由此,源于西方的"海底磁山"传说演化为中国古代传说中"弱水"的原型,为古代海洋世界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从阿拉伯世界的"无钉船"到西方的"海底磁山",再到中国的"弱水"传说,跨越欧亚的古代航海故事交汇在浩瀚的印度洋之上。到了宋代,中国造船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坚固耐用的远洋海船在印度洋上广泛扬帆航行,逐渐取代了阿拉伯式无钉船。随着有钉船的普及,那些关于磁山的古老故事,化作大航海时代前夜的一抹余韵,静静沉睡在历史的波涛之中。

全球共此严寒的"无夏之年"

1816年,西欧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异常寒冷之中,整个夏季持续低温。新英格兰遭遇了三次猛烈寒流,尽管这些短暂的极端气温难以显现在年平均气温的曲线上,却对正值生长季的农作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欧洲大陆同样深陷酷寒之中,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令饥饿的阴影笼罩了城市和乡村,几乎每个国家都发生了"粮食骚乱"。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最终催化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浪潮。饥荒也迫使成千上万的欧洲农民告别了故土,登上前往北美的新大陆的移民船。

这场异乎寻常的黑暗之夏也在文学与思想领域留下了印记。英国诗人拜伦写下了充满末日色彩的诗歌《黑暗》(Darkness),描绘了太阳熄灭、大地冰冷、世界逐步走向毁灭的末世景象。身处欧洲的人们难以想象这场前所未有的大降温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印尼火山爆发之间的联系。

1815年4月,位于今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猛烈喷发。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剧烈的火山爆发之一,火山爆发指数(VEI)高达7级。在最初的浩劫中,数万人瞬间丧生,城镇被毁灭,大量火山灰遮天蔽日。而真正的灾难,远不止于此。在19世纪初,全球气候正处于"小冰期",寒冷的冬天比以往更漫长。坦博拉火山的爆发使气候变得更加极端。

同一时期,中国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全球气候异变。根据学者统计,自1815年冬天到1817年夏天,至少14个省经历了严寒、暴雨的极端天气。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雪、低温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沉重打击。自唐代以来,太湖流域的农民便开始种植双季稻,即一年两熟的水稻种植模式。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双季稻种植面积显著缩减。到了19世纪初,太湖流域的双季稻几乎彻底绝迹。

在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极端气候也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在云南昆明,更是出现了连续三年夏天降雪的奇观。农田荒废,饥饿蔓延,民众流离失所。中国经济在经历18世纪的长期增长后,于19世纪初开始出现衰退,而这一衰退趋势与气候变迁几乎同步。

人类的活动塑造了历史,而自然的无声力量同样在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轨迹。1816年的"无夏之年",不仅仅是一场短暂的气候灾难,它牵动着全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进程。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通过一系列彼此交织的历史片段,将看似分散于不同地域的事件嵌入到了全球史的脉络之中。正如作者所言:"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一份子,我们既要关注个人、家庭、村庄,也要跨越高山峡谷、沙漠绿洲,以及浩瀚的海洋乃至深邃的星空,以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去关注异域他者。"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作者为该平台特约撰稿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