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湾变迁记
黄河三湾变迁记
山西,作为“华北水塔”,不仅是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孕育了老牛湾、奇湾、乾坤湾等独特自然景观的神奇土地。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三湾”地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老牛湾人的“牛劲”
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后,在偏关县老牛湾村转向南流,形成了“几字弯”的最后一笔。这里因万家寨水利工程而形成的高峡平湖,与苍山、古堡交相辉映,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曾经,“荒边无树鸟无窝”“眼前无地不吹沙”是老牛湾的真实写照。然而,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老牛湾已经焕然一新。漫山遍野的青翠乔灌混交林、日益清澈的入黄支流、清新宜人的空气,无不彰显着当地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这种转变离不开当地林业人的辛勤付出。偏关县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县绿化率已从2012年的17.25%提升至2023年的40%,并仍在持续增长。如今,绿意盎然的偏关不仅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更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和绿色文旅等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奇湾多“奇事”
从老牛湾向南,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前行,便来到了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村,这里便是被誉为“黄河奇湾”的地方。黄河在这里环抱出一个面积达2800亩的“黄土峁丘”,形成了近360度的圆形大湾。
61岁的高虎应,这位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老人,如今用歌声向游客讲述着奇湾的故事。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在特优农业上做起了“精细”文章。
在马儿山的2500亩鞑谷小米种植基地,石楼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副主任霍光伟兴奋地介绍着:“这鞑谷米可是‘老种子’,生命力旺盛,种出来的小米颗粒饱满,镁含量比普通小米高21%。”石楼县从2023年开始试种鞑谷米,尽管亩产只有300多斤,但品质高,价格是普通小米的2倍。今年,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已有70多户农民与县里签订了订单合同,每亩地可增收1500元左右。
除了鞑谷米,石楼县还大力发展有机小米、高品质红枣和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在和合乡、辛关镇、曹家垣乡、小蒜镇4个沿黄河乡镇,一个个万亩连翘基地正在茁壮成长。和合乡党委书记陈彦林介绍,当地利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优势,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连翘产业。村民王侯平就是最早一批种植连翘的农户,他家的7亩连翘去年就卖了2.8万元,今年又新增了8亩地。
乾坤湾里藏“乾坤”
清晨的乾坤湾,温柔而沉静。黄河蜿蜒流淌,形成了68公里的曲折河道,7个“S”形大湾犹如巨龙在大地上游动。在永和县东征村,民宿主理人张兰平正忙碌地安排着客人的住宿事宜。
东征村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与培训产业,村集体办起了综合服务公司,农民将闲置窑洞作为资产集体入股,实现了“资产”变“股权”。50岁的张兰平接管了全村经过统一改造的100多孔窑洞,打造成了特色民宿。69岁的冯成俊感慨地说:“现在我家两孔窑洞每年能收入近7000元,比过去强多了。”
“90后”村支部副书记刘晓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0.83万元,首次突破1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61%。”
永和县依托乾坤湾区域的黄河、黄土高原、乡村、古迹等资源,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推动乾坤湾集黄河观光、度假康养、休闲旅游、水陆户外探险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观光体验旅游目的地建设。
站在高标准梯田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同金色的波浪。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介绍,当地用了10多年时间改造了10万亩梯田,不仅蓄养了水分,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将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借助梯田,当地发展“农事体验+旅游”“农业研学+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
大河之畔,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青绿水墨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