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感冒、反复被感染?不妨试试“艾灸”,助你补正气强免疫!
经常感冒、反复被感染?不妨试试“艾灸”,助你补正气强免疫!
在流感高发季节,许多人容易反复感冒,免疫力低下。中医传统疗法中的艾灸,以其独特的温热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感冒。
一阵风吹来,别人没事,你却开始打喷嚏;同样是感冒、咳嗽,别人吃几天药就好了,你却反反复复就是好不了……这都缘于每个人免疫力高低不同。我国传统医疗中,补正气,强免疫,艾灸调理有妙招,被历代医家沿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初春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受寒邪侵袭而致病。艾灸的温度恰似春日的暖阳,穿透肌肤,驱散寒冷与疲惫,通经活络,升阳固脱,泻热拔毒,有效对症流感。
在艾灸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症状,可选择不同施灸方法。希望下面这套方法可以帮助到你。
预防感染的施灸方法
目的:调节免疫力,改善症状。
穴位:关元、神阙、足三里。
方法:采用温和灸,将艾灸点燃端对准穴位,距皮肤2-3cm处施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一次,5-7天为一疗程。
主治穴位定位如下:
- 神阙:在肚脐中央。
- 关元:位于前正中线,脐下三寸。
- 足三里:位于双腿外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横指宽处。
轻型、普通型患者施灸方法
目的:改善症状、缩短病程、舒缓情绪。
穴位:合谷、太冲(均双侧)、足三里(双侧)、神阙(肚脐)。
方法:合谷、太冲:用艾条温和灸各15分钟;足三里: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每个穴位);神阙:用温灸盒灸15分钟。每日一次,5天一疗程。
主治穴位定位如下:
- 合谷:拇、示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间横纹正对虎口指璞缘上,屈指,拇指尖所指之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 太冲:坐位或仰卧位。由第1、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第1、2跃骨之间,跃骨底结合部前方,可感有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恢复期患者的施灸方法
目的:帮助恢复肺脾功能,增强人体正气。
穴位:大椎、肺俞、中脘、足三里。
方法:大椎、肺俞、中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一次,5天一疗程。
主治穴位定位如下:
-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俯卧位或坐位。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着即是第7颈椎,其棘突下凹陷处即为此穴。
- 肺俞: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大椎穴的位置,由大椎往下推3个椎骨(即第3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居家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虽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诸多优点,但在家中用艾灸做个人保健及预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 施灸的禁忌部位:颜面部不要灸,关节活动处不宜用瘢痕灸(即将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燃烧的灸法),此外避开大动脉处、心脏部位、静脉血管、肌腱潜在部位;
- 外感温病、阴虚体质、内热体质、实热证患者一般不宜施灸;
- 空腹、过劳、过饱、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艾灸;
- 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无须避忌,艾灸时要注意通风、防火;
- 如果施灸后皮肤上没有化脓、水疱,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擦澡时则应小心疮面,不要过久浸泡,当心洗脱灸痂;
- 施灸后皮肤若处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但若艾火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发生水疱时应到医院以适当处理;
- 如艾灸后出现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这主要是因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第因素所致。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平卧,并及时就医。
艾灸不仅是一种治疗,更是一种修行。它教会我们珍惜健康,关爱自己。让我们在艾香的萦绕下,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