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步态常用参数及常见异常步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步态常用参数及常见异常步态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06/10/10240337_1119562445.shtml

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本文将详细介绍步态的常用参数、正常步态特征以及常见异常步态的表现。

步行周期与支撑相

  • 支撑相:步行周期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趾离地的时间。约占60%GC。其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 双支撑期: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各占10%GC,共20%GC)。
  • 单支撑期: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以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摆动相时间。

支撑相的分期

  • 支撑相早期:为双支撑期
  • ①首次触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支撑相异常的常见原因)。
  • ②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
  • 支撑相中期:从对侧下肢足趾离地到支撑足足跟离地。为单腿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约占步行周期的38%一40%。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此期缩短。
  • 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足跟抬起开始,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约占步行周期的10%一12%。

摆动相

  • 摆动相前期: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周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也是对侧下肢的负荷反应期。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支撑相结束和摆动相开始。
  • 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约占40%GC。
  • 摆动相早期:从支撑腿足趾离地到双足对线。双足对线时,该腿膝关节达到摆动相最大屈曲(60)。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 摆动相中期:指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双足对线摆动到小腿(胫骨)与地面垂直的时期。足廓清仍是主要任务,保持足与地面间的距离仍是该期的主要目的。
  • 摆动相末期: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该期小腿向前摆动的速度减慢并调整足的位置,为进入下一个步行周期做准备。

正常步态参数

  • 步长(step length):指行走时一侧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正常成人大约75一83cm。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则是反映步态不对称性的敏感指标。如果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随后向前跟进与左脚保持平行或落后,而不是越过左脚,则右步长为零或负值。病理步态如偏瘫步态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健侧步长缩短,而患侧相对延长。
  • 步长时间: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所用的平均时间。
  • 步幅(跨步长)(stride length):指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是步长的2倍。正常成人约150一160cm。被试者走直线时(绕圈行走例外),即便出现明显地不对称步态,左、右跨步长也基本相等。因此,通过测量跨步长来判断步态的对称性与否是无效的。
  • 平均步幅时间(stride time):支撑相和摆动相之和。
  • 步频(cadence):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步数(步/min)。正常成人约95一125步/分。公式: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
  • 步速(velocity):指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速度(步/s) 。正常成人平均自然步速约1.1一l.7m/s (65一lOOm/min)。公式: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步速是反映步态正常与否的敏感指标。
  • 步宽(stride width):也称支撑基础,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成人约5一10cm。步宽愈窄,步行的稳定性愈差。左右足分别计算。
  • 足偏角: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左右足分别计算。

步态观察方法

  • 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态。
  • 观察顺序:从身体的远端到近端——足、膝、髋、骨盆、躯干
  • 观察角度:三个方面观察 ——前面、侧面和后面
  • 矢状面观察:应分别从两侧(左侧和右侧)进行观察
  • 其他方法:加快步速更能突出步态的异常;也可以利用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步态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异常步态

  • 臀大肌步态——“鹅步”: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控制重力中心向前。表现: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躯干和骨盆后倾,膝关节完全伸展,以保持重力线落在髋关节之后,形成仰胸挺腰凸腹的步态,躯干前后摆动显著增加,类似鹅行走的姿态,又称“鹅步”。
  • 臀中肌步态——“鸭步”:臀中肌无力时,髋关节侧方稳定的控制能力受到影响,表现为髋关节外展无力。表现:一侧臀中肌受损时,患侧在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双侧臀中肌受损时,行走时表现为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形如鸭子行走,又称为“鸭步”。
  •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使支撑相早期膝关节处于过伸位。表现:膝关节过伸导致躯干前屈,产生额外的膝关节后向力矩。处于此状态将极大地增加膝关节韧带和关节囊负荷,长期可导致损伤和疼痛。
  •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表现:支撑相早期缩短;严重时患者在摆动相出现足下垂,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代偿。
  • 偏瘫:步行速度缓慢。左右步长不等: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相对延长。支撑相与摆动相所占时间之比变化:患侧支撑相时间缩短。代偿动作 画圈步态。有的患者还可以用侧身,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患足在地面拖行的步态。

注意事项

  1. 被检者尽可能穿短裤,以便于观察各个关节的活动,发现问题所在。
  2. 如有严重的心肺疾患,应待病情稳定再行检查。
  3. 应分别观察拄拐与独立行走的步态有何不同。
  4. 临床大多应用目测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