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与大模型的关系
智能体与大模型的关系
智能体与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从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出发,探讨大模型如何成为智能体的核心组件,以及智能体如何为大模型开辟未来之路。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显示,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大模型、智能体等12项。所以,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整体来看,智能体和大模型算是并列关系,都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
然而,大模型的技术特点是推理分析,主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学习,可以进行推理分析并生成新的内容,其优势是在信息处理方面。智能体的技术特点是感知、决策、执行,是一个多项技术融合,可以通过感知环境,并不断学习,进而自动完成给定目标的综合体,其优势是目标任务执行方面。显然,二者之间紧密相连,大模型可以为智能体的决策分析提供支撑。
大模型是智能体的核心组件
智能体就是一个能够独立感知、决策、执行并完成给定目标的硬件、软件或其他实体。其实,智能体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重点研究了,现在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兴起,自然又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并将整个应用生态提升到一个新维度。
回顾智能体的发展历史,其始终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属于探索期,基本当时的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研究。第二阶段(2000年—2017年),属于发展期,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感知、规则、目标、程序或学习能力的多种智能体,如谷歌的AlphaGO。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属于创新期,就是由于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使智能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阶段。我们知道,大模型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在推理分析、任务规划等方面显示出了一定价值,自然也为智能体的决策分析环节提供了新的动力,为智能体在各领域的多元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模型是智能体的核心组件,主要就是提供新的智能推理、决策能力,从而可以提升智能体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并将推动智能体的快速发展。当然,随着智能体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将对大模型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智能体是大模型的未来之路
目前,大模型的热度还是高于智能体的,现在不聊大模型就感觉跟不上潮流一样。同时,大模型本身也可以独立使用,且创新应用也层出不穷,例如利用大模型生成文本、生成图片视频、作曲、画画、编写程序等等,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些应用场景的规模仍然是比较有限的,其实际价值也往往低于人们的预期。
与此同时,大模型又存在一些短板,例如专业领域知识相对缺乏、推理分析及决策还不令人满意等,也就是说,大模型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相比智能体来说还是有限的。然而,大模型和智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大模型的技术特点及优势,并且也将使智能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功能更加强大,应用价值也更高。一是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自然语言交互能力增强,使其应用场景更多,提高了体验感;二是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可以有效组织思维、设定目标并确定实现步骤等,增强了推理规划能力;三是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进一步具备较强的迁移与泛化能力。
所以,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应用场景将更广,涵盖如交通、医疗、教育、家居,当然还有政务服务领域等,并且还会延伸出很多新的应用,其规模和体量将更大,应用价值也将更高。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体就是大模型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毫无疑问,也是大模型的未来之路。
总结
综上,我们可以说大模型是智能体的核心组件,智能体是大模型的未来方向。换句话说,智能体将是大模型在各领域应用的主体形式,大模型的开发应用将围绕智能体,并以智能工具或助手的形式出现。
当然,有些比较简单的应用场景,说是智能体也对,说是大模型应用也可以。但二者的应用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大模型与用户的交互是基于提示词实现的,且提示词是否清晰明确直接影响回答的效果,而智能体是需要给定一个明确目标,就能够自动完成任务。
最后,还是强调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以主动服务、智能实现的智能政务模式将必然成为主流,我们希望政务服务领域,也能加快智能体的研究应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