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养老 | 让养老变“享”老
AI赋能养老 | 让养老变“享”老
当养老遇上AI赋能,会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为老年人开拓智慧养老的新模式,持续升级智慧养老服务,以促进老年人享受更加美好的晚年。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2.0万亿元,同比增长16.50%,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随着银发经济日益智能化,智慧养老正引领中国老年人从基本生存养老向高品质养老转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智能养老(智养)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10月11日重阳节当天,民政部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办)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报告中披露,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过了2.96亿,“银发族”群体占据了全国总人口比例的21.1%。该组数据标志着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也反映出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正在成为普遍而重大的社会关切。未来,全社会的养老需求将更加多元化、高品质化,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将迎来巨大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养老是指利用科技对养老赋能,帮助老年人过上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生活。从智慧养老产业分类来看,第一产业涉及康养产业,包括乡村旅居养老、生态养老等;第二产业为智慧养老硬件制造,包括可穿戴设备、康复辅助器具等产品;第三产业为智慧养老服务运营,涉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金融理财多方面。
近年来,中国智慧养老服务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进入黄金发展期。今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强调要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推广智能设备在养老场景的应用,并鼓励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老年用品和服务的体验。
各地的试点项目,如北京西城区的物联网养老服务和上海的“银色数字工程”,已经成功地将智能技术应用于老年群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智能养老服务。山西省大同市的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助老服务。
专家左美云指出,中国智慧养老产业正处于良好发展时期,正逐步实现从“助老”到“用老”和“孝老”的转变。这一发展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老年人对品质养老的追求。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老年人数字素养的提高,智慧养老产业的潜力正在被逐渐释放。
养老既要追求技术深度,也有追求人文温度
当前,科技发展推动了一系列智慧养老“黑科技”产品的诞生,引领了智慧养老的新风尚。这些产品包括一键通呼叫系统、智能烟感器等,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而护理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等则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此外,智能升降沙发、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等产品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的安全保障。这些可见的智能化设备和服务,以及背后隐形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正逐步渗透到养老机构、社区及家庭之中,为康养产业注入了智慧的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深度理解你”的智慧康养产品涌现。
在养老领域,小编所了解到的一款AI交互终端,包含智能屏和手表的AI终端,能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并与家人同步,还具备六种性格各异的AI形象,有效提供情感陪伴和心理支持,给予老年人家庭般的温暖。
AI交互终端视觉图
此外还有一款产品—助眠沙发,利用声音和震动促进放松,通过平板操控播放音乐及同步摇晃。内建芯片监测睡眠时的心率和体温,若检测到异常,会自动报警通知家人或医生。
为了促进智慧康养产品产业的发展,国家层面也给予了积极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近年来连续发布了三版《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共收录了228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204项相关服务,涵盖了健康管理、养老监护、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多个类别,精准地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推动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的广应用。
对于智慧养老产业的未来发展,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指出,数智化陪护机器人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些机器人将能够为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陪伴、日常护理及健康监测服务,同时,它们还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娱乐生活。左美云也强调,智慧养老应兼顾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未来的陪伴机器人将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并特别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其发展潜力巨大。
科技是手段,养老才是最终目的
专家认为科技是实现优质养老服务的手段,而养老本身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推进智慧养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沉迷于技术的“高大上”,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新颖性,而忽视了智慧养老的核心——即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我们必须将服务放在首位,确保智慧养老的每一项技术应用都能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智慧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几个常见的误区。一是要避免重技术轻需求,即不能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而忽略了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和偏好。二是要避免重产品轻服务,即不能只注重智慧养老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而忽视了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要避免重概念轻场景,即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概念的层面,而缺乏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必须以老年人为本,紧密围绕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通过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和幸福。
(以上部分文字内容参考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0月08日,后续如有相关讯息推出,小编随时跟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