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海油田服务深度分析:估值、风险与投资前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海油田服务深度分析:估值、风险与投资前景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9324106919/323609479

资产负债表分析

中海油田服务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如下:

资产

  • 货币基金:65亿
  • 金融资产:45亿
  • 应收账款:141亿
  • 存货:24亿
  • 一年内非流动资产:16亿
  • 长期股权投资:10亿
  • 固定资产:435亿
  • 在建工程:27亿
  • 使用权资产:10亿
  • 无形资产:6亿
  • 长期待摊费用:26亿
  • 其他非流动资产:520亿

负债

  • 短期借款:54亿
  • 应付账款:130亿
  • 合同负债:12亿
  • 职工薪酬:10亿
  • 其他应付款:5亿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6亿
  • 其他流动负债:4.3亿
  • 长期借款:28亿
  • 应付债券:122亿
  • 租赁负债:7.4亿
  • 其他非流动负债:13亿

总结

  • 现金等价物:65+45=110亿
  • 应收账款:141亿(预计能收回约100亿)
  • 有息负债:54+4.5+28+122=208.5亿
  • 经营负债:7.4+130=137.4亿
  • 员工负债:10亿
  • 净负债:208.5-110=98.5亿

经营现金流正在大幅上涨,但需要持续关注公司是否能创造新的现金流。由于80%的收入来自中海油,因此本质上是看中海油的支出情况。公司每年需要持续的资本开支,例如2024年预计基本开支70亿。

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 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140亿
  • 已计提坏账:30亿
  • 预计中海油的应收账款:98亿(大概率不会坏账)
  • 其他应收账款:需要计提约40亿的坏账

分红政策

从分红来看,公司不是很慷慨,但考虑到账面上的净现金不多,这种分红政策是可以理解的。总体来说,投资这家公司不会倒闭,毕竟作为央企,但也不能预期它能有多少分红,主要是想分也没这个能力。

AI分析结果

估值分析

就公司基本面而言,中海油服具备行业龙头地位、业绩高增长和稳健财务,当前估值(尤其H股)显得偏低,市场或有低估之嫌。一方面,公司背靠中海油这一国内最强的海上油气开发主体,订单有保障,在全球油服复苏周期中业绩弹性凸显;另一方面,公司目前P/E、P/B均处历史低位区间,股息回报也有一定基础(后述)。从这些角度看,市场或许没有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尤其H股仅10倍左右市盈率、3%+股息率,与公司盈利增速不相称,可能包含了投资者过度谨慎的成分。过去市场对类似中石油集团旗下的油服企业(如石化油服、中油工程等)也存在长期低估的现象,在景气上行时往往滞后于业绩改善。这种“价值陷阱”式的低估,源自投资者对周期反转的疑虑:担心“这次不一样”的增长难以持续。因此,不排除当前股价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油价和业务持续性的保留态度,如果公司未来证明业绩稳定增长超预期,估值可能出现修复。

公司劣势分析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正视中海油服自身存在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可能使其估值水准先天偏低:

  • 国企属性与效率:中海油服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控股约50.5%。作为央企子公司,公司战略可能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大局,未必以股东回报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这种国企属性常被认为效率相对民企偏低、机制偏僵化。例如,公司近年来虽盈利恢复,但管理费用、人员成本也随之上升,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利润。同时国企在投资决策上可能更倾向于扩大规模、追求技术领先,而非直接提高股东分红。投资者或因这一属性给予“国企折价”。

  • 股东回报机制:虽然公司持续分红,但股息率并不突出,A股近年股息率约1-2%,派息比率在30%左右。上市以来A股累计派现143.91亿元,近三年合计24.81亿元。这种分红水平在周期股中算中规中矩,但相较投资者期望的高分红防御型股票还有差距。此外,公司曾在行业低谷期增发融资(如2014年增发引资46亿元,母公司持股从53.6%降至50.5%),一定程度摊薄了股东权益。这些都使部分投资者质疑公司对股东的回报意愿,进而影响其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判断。

  • 业务周期性强:油服行业周期波动剧烈,公司盈利对油价高度敏感。历史上看,2014年油价崩跌后公司2016年出现巨额亏损;直到近年油价回暖业绩才重新走高。市场或担忧“盛极而衰”的循环重演,倾向给予低估值以防范未来业绩下滑风险。这并非针对中海油服一家公司偏见,而是整个传统石油服务行业的固有宿命。除非公司能显著降低业绩波动(例如通过业务多元化平滑周期),否则估值中往往隐含周期折价。

  • 业务结构和客户集中:中海油服虽然号称“综合油服供应商”,但业务高度依赖中海油一家客户。2023年公司对中海油销售额占总收入的80.6%。这种客户集中度使公司议价能力受限——母公司既是金主又是控股股东,在定价上可能压低中海油服的利润空间,从而造成公司毛利率仅15.9%,明显低于国际同行斯伦贝谢(19.8%)、哈里伯顿(18.9%)。盈利能力被“大股东客户”挤压,是公司固有的经营劣势之一,也可能令市场给予一定折价。此外,公司主营聚焦海上钻井和勘探技术服务,受制于海上项目成本高、难度大,相比陆上油服企业利润率天然略低。

  • 投资者结构及影响:中海油服目前A股流通股东中,除中海油集团外,第二大股东是通过港股通持股的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约37.9%,这实际上代表了全部H股股东。其余前十大流通股东多为指数基金和公募基金(如沪深300ETF等)。这种股东结构的影响在于:被动投资比例较高,主动管理的机构投资者话语权有限。当行业不被市场看好时,被动指数资金不会主动增持来支撑股价;反之行情好转时,大量指数基金持股也不会立即抛售,起到一定稳定作用。另外,大股东中海油集团持股过半绝对控股,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和战略灵活性的预期较低。不过央企背书也带来了信用加成,评级机构将公司与中海油捆绑评估,给予其A级信用评级,这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从长期来看,若公司希望改变市场对其价值的认知,可能需要改善股东回报、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更多主动投资者关注。

行业环境分析

国际油价影响

作为油田服务企业,中海油服的兴衰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油价上涨往往推动全球油气公司扩大勘探开发预算,油服需求随之上升;油价下跌则导致上游资本开支紧缩,油服行业景气下行。近两年油价整体维持高位(布伦特原油2022年一度站上每桶100美元,2023年均价约8085美元),这直接带动了油服行业复苏。2023年全球油田服务市场规模各板块均呈现增长,如钻井、完井、地震物探等业务同比增速在6%17%之间。中海油服明显受益于此周期:订单量和日费率都有提升。特别是在油价高企背景下,中海油近年来实施“七年行动计划”等举措加大勘探开发力度,资本开支连续增长,对中海油服形成实质利好。据报道,中海油2023年资本性支出达1000亿元人民币上下,创历史新高,2024年仍计划维持高强度投入以实现增储上产目标。这意味着中海油服在国内将有充足的业务订单来源。总体而言,油价走势决定了行业景气度的方向:高油价=高景气,低油价则需熬冬。因此投资中海油服需要密切关注油价及OPEC+政策、全球经济等因素的变化。

行业周期性

油服行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波动。从2010年代中后期的经验看,油价暴跌时油服公司业绩和股价都可能腰斩甚至亏损倒闭,景气上行时又能迅速反弹。所幸,中海油服凭借自身实力和中海油支持,在上轮低谷中经受住了考验(虽然2016年一度预亏但很快止跌回升)。当前行业所处的周期与过去相比有些不同的特征:一是全球石油需求并未见顶,疫情后复苏叠加供应受限,出现了供应偏紧的局面;二是上一轮低油价周期导致全球上游投资不足,近年来补库需求强烈,这种“报复性投资”有望延长本轮油服繁荣周期。但是也需考虑长期因素:随着能源转型推进,未来10-20年石油需求增速可能放缓甚至下降,这将逐步影响油服行业的远景。不过在可预见的中期内(例如未来5-10年),石油天然气仍是主力能源,油田服务需求不会消失。尤其天然气在能源结构调整中扮演过渡角色,海上气田开发将是公司新的增长点之一。因此,行业周期虽无法避免,但本轮上升周期或许更持久,且公司也在谋求平滑周期影响(如拓展技术服务、非常规能源服务等)。

政策和监管

政府政策对中海油服总体偏利好。国家强调能源安全,要求提高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成为三大石油公司的硬任务。这直接带来更多的勘探项目和开发井位,需要油服支持。同时,“海洋强国”战略也促使加大海上油气勘探,作为中国近海油服主力的中海油服自然获益。在监管方面,油服行业属于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到政府关注但不存在针对性的限制性监管。环保政策方面,海上作业需遵守更严格的环保和安全标准,公司这几年在HSE(健康、安全、环保)方面投入增加,但整体可控。从竞争政策看,国内近海油服市场基本由中海油服主导,政策上并未引入额外竞争者,与其母公司中海油也保持协同。可以说,公司享有一定政策护城河。需要留意的是,若将来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化石能源相关行业可能面临政策压制,但目前中国仍强调传统能源的稳健供应,短期内政策风险不高。

竞争格局

在国内市场,中海油服拥有无可争议的龙头地位和市场份额。公司是中国近海规模最大、服务链最完整的综合油服供应商,业务覆盖钻井、油田技术、船舶服务、物探勘察四大板块。其中,近海工作船队规模全国最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钻井服务亦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国内的其他竞争者主要是三大油旗下的陆上油服和工程公司,在海上领域很难与之抗衡。因此在中国海上油服市场,中海油服几乎相当于寡头垄断地位,这保障了公司业务的稳定性和议价权。国际市场方面,主要竞争对手是“四大油服”: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威德福。这四巨头在全球油服市场占据约80%以上份额,具有资金、技术和全球网络优势。中海油服虽然在装备规模上跻身世界前列(并购挪威AWO公司后钻井船队总规模一度列全球第8),但在高端技术服务和全球布局上仍与巨头有差距。目前公司海外业务比重不算高,主要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承揽部分海上钻井和物探项目,属于“拾遗补缺”角色。此外,公司80%以上收入来自中海油,客户集中使其国际市场开拓相对缓慢。不过,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例如提高高端深水钻井能力,打造“璇玑”系列自主装备,提升技术品牌在海外的认可度。与斯伦贝谢等相比,中海油服的竞争优势在于成本和区域经验——依托中国本土制造和人力成本,公司在相同业务上报价具备吸引力;同时深耕亚洲近海市场多年,区域运营经验丰富。这些优势有助于其在周边市场与跨国巨头竞争特定项目。不过,要真正与国际巨头比肩,公司还需在核心技术(如测井、完井一体化技术)和服务全球化方面持续努力。

投资安全性评估

财务安全分析

从保守型投资者“保本优先”的理念出发,需要分别考量财务安全和市场价格波动两个层面。就财务安全性而言,中海油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背靠央企中海油,业务稳健且现金流充沛,债务适度,信用评级为投资级A。公司不存在流动性危机,短期债务远低于手头现金;即使油价波动,作为央企子公司也很难出现资不抵债的极端情况。因此,从“本金不会打水漂”的角度看,持有中海油服的财务风险较低,基本不用担心公司破产清算等极端情形,这对保本投资者是有利的。

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然而,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则不容忽视。由于行业周期性强,公司股价可能随油价和业绩起伏出现较大波动。在景气低迷时(如2015-2016年),股价腰斩并长期低迷的情况曾经发生;未来若再遇油价下行周期,不排除股价大幅回撤的可能性。这种市值波动会侵蚀保守投资者的账面本金。虽然长期来看,只要公司基本面不遭破坏,股价终会反映价值并回升,但所需的等待周期可能长达数年。对于以保本为首要目标且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而言,这种中途波动可能超出心理预期。因此,中海油服在本金最终安全方面有保证,但过程中的净值波动风险较高,不属于那种“稳如塔吊”的防御型资产。

主要风险因素

宏观及政策风险

全球经济下行可能压制能源需求,从而打击油价并传导至油服业绩下滑。此外,若国际关系恶化导致原油市场动荡或中国能源企业受制裁,公司海外业务和采购也会受影响。国内方面,虽短期政策支持油气增产,但不排除远期为了碳中和目标对石油开采设限的可能,这将直接减少对油服的需求。

市场与价格风险

核心是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油价若大幅下跌至盈亏平衡以下,上游客户将削减订单甚至暂停项目,公司业绩会快速恶化。这一点在2015年和2020年的油价暴跌中已有体现。油价还受地缘政治(战争、制裁)、OPEC政策和美元汇率等多因素影响,中海油服对此缺乏控制力,只能通过提升技术降低单位成本来被动应对。此外,同行业产能过剩也会带来价格竞争风险,如果市场上钻井平台供应过量,日费率可能下跌,挤压公司利润。

经营与管理风险

包括海上作业的安全环保风险(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如井喷、溢油,不仅直接损失巨大,还可能导致声誉受损、索赔罚款)、项目执行风险(大型项目延期或成本超支影响盈利)以及技术研发风险(新技术投入高但未达预期)。公司财报曾提示,汇率波动也对财务有影响——公司境外业务需要用美元结算,人民币汇率变化会影响财务费用和汇兑损益。虽然汇率风险相对次要,但仍需关注人民币国际走势。另一个经营层面的风险在于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如果中海油自身经营策略调整(例如削减海上勘探预算、更多采用第三方竞争招标等),也会冲击公司业务量。不过目前来看,这种风险较低,因为双方关系紧密且战略一致。

行业转型风险

长远来看,全球能源向清洁方向转型是大势所趋。未来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石油需求见顶下滑,将结构性减少油服行业的市场空间。这一过程或许十年以上才明显,但提前布局转型是必要的。国际巨头如斯伦贝谢已投资碳捕获等新领域,中海油服也在探索海上风电施工、地热等邻近业务。如果公司应对不力,可能在行业范式转移中落后。不过短期内这种风险对股价影响有限,更像是一个长期命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