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病起于过用”:从《黄帝内经》探寻健康真谛
论“生病起于过用”:从《黄帝内经》探寻健康真谛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其中“生病起于过用”的理念,如同一座灯塔,为我们照亮了理解健康与疾病的道路。这一理念贯穿于《黄帝内经》的诸多篇章,从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到疾病治疗的用药原则,都深刻体现了过度消耗对人体正气的损害,以及由此引发疾病的内在逻辑。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寥寥数语,却精准地概括了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身体的危害。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肝血亏虚,出现视力下降、眼干眼涩等症状,这便是久视伤血的典型表现。久卧之人,身体缺乏必要的活动,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振,进而伤气,表现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缺乏运动,肌肉得不到锻炼,脾胃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肌肉松弛、肥胖等问题,此为久坐伤肉。建筑工人、教师等久立人群,身体的重量长时间集中在下肢,骨骼承受的压力过大,容易引发腰膝酸软、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这是久立伤骨的后果。而运动员、长途跋涉者等久行之人,由于过度使用筋脉,易造成关节疼痛、抽筋等筋伤之症。这些生活实例充分表明,无论是身体的某个部位,还是整体的活动,过度使用都会打破身体的平衡,损伤正气,为疾病的滋生埋下隐患。
在疾病治疗方面,《黄帝内经》同样强调适度原则,“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一论述为医者提供了明确的用药指导,即便是面对严重的疾病,使用毒性较强的药物时,也必须严格把握剂量和疗程,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后,就要停止使用,转而依靠食物调养来恢复正气。以放疗、化疗为例,这些治疗手段虽然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细胞造成损害,消耗大量的正气。如果不遵循“十去其六”的原则,过度使用放疗、化疗,就会使患者的身体极度虚弱,免疫力大幅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正如《内经》所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这里的“过者死”,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过度治疗危害的深刻警示,因为过度治疗会严重损伤人体正气,使身体失去自我修复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黄帝内经》反复强调“生病起于过用”,其核心目的在于保护人的正气。正气是人体抵御疾病的根本,只有正气充足,人体才能维持阴阳平衡,保持健康状态。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起居,还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和治疗手段,都应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消耗正气。这一理念不仅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健康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在面对疾病时,要理性选择治疗方法,尊重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维护身体的健康。
“生病起于过用”这一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医学智慧。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健康源于平衡,适度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在追求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道路上,我们应深入理解并践行《黄帝内经》的教诲,珍视正气,呵护生命,让健康与我们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