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舞蹈马拉松”下的人性困境
《孤注一掷》:“舞蹈马拉松”下的人性困境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冒犯诸神而受到惩罚,被迫重复将一块巨石推至山顶的苦役。每当他将石头推至顶峰时,巨石就会滑落滚回山脚,这个循环永无止境。法国作家加缪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西西弗神话》,揭示了人生的荒谬性。如果我们把西西弗斯推石头的行为置换为一场无止境的舞蹈马拉松比赛,荒诞的意味是否会减少?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这个故事正出现在美国作家霍勒斯·麦考伊的《孤注一掷》中。
《孤注一掷》(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于1935年出版,是美国小说家霍勒斯·麦考伊(Horace McCoy, 1897-1955)的代表作。故事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人公罗伯特和歌洛莉娅是舞蹈马拉松比赛的一对搭档。这场马拉松比赛向所有人开放,但比赛选手必须成对,奖金是一千美金。在当时经济萧条的背景下,这笔奖金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过,要拿到这奖金并不容易。选手必须连续不停地在舞池里跳舞,每隔一小时五十分钟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选手必须在这十分钟内完成吃饭和睡觉。一旦选手停止跳舞,就会被取消比赛资格,只有坚持到最后的那对舞伴能够获得奖金。
比赛发起人洛基并没有将选手们的人身安全放在心上,那一千元奖金或许也只是空头支票。食物很糟糕,所谓免费住宿形同虚设。场上虽然有医生和教练,但是,选手昏迷后也只会被投到水箱中,惊醒后继续参加比赛。除此之外,洛基热衷于制造各种噱头,榨干所有选手。譬如,卢比与詹姆斯这对选手;卢比怀有身孕,即将临盆,参加比赛却无人阻止。另一位选手马里奥被发现是越狱的杀人犯,被警察缉拿归案后,这一插曲却成了比赛的卖点。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洛基又推出了“德比大赛”(Derby Races),让选手每晚绕椭圆跑道跑上十五分钟,并淘汰最后一名。不仅如此,他们还怂恿选手们“假结婚”,共婚礼以制造更多热点。面对残酷的赛制,大多数选手没有提出异议,仿佛只要有够多的观众,自己的未来便仍有希望。
比赛摧残人的身心,选手们日渐麻木不仁。比赛的结果唯有淘汰、崩溃或死亡,没有真正的赢家。小说结尾,酒吧里响起来历不明的枪声,观众雷登太太不幸身亡,比赛被匆匆叫停,真正的问题却悬而未决。
男主人公罗伯特是一位来自阿肯色州的青年,天性淳朴,怀揣着“导演梦”来到好莱坞。虽然在好莱坞屡屡碰壁,但是他仍坚信自己能够梦想成真。女主人公歌洛莉娅也有着“好莱坞梦”,当下只能担任临演勉强糊口。
两人有着相似的背景,但性格截然不同。歌洛莉娅性格忧郁,内心充满着痛苦与失望;来到洛杉矶之前,自己在家乡里遭受残酷对待,这也让她一度想自尽。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罗伯特作为“我”向读者叙述这场荒谬且剥肤锥髓的舞蹈马拉松比赛。小说的英文原标题实际是罗伯特的最后一句话,而开篇我们便知道了罗伯特因谋杀歌洛莉娅而被判处死刑,这种故事情节安排吸引足了眼球。歌洛莉娅早已看清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无奈,深知人世间的痛苦不能寄托于不存在的救世主。她选择参加舞蹈马拉松比赛,不过是孤注一掷,试图找寻生存下去的理由。她在比赛中自述道:“我厌倦了活着,又恐惧死亡。”她邀请罗伯特作伴参加比赛时,读者还能够感受到她对比赛的期待,而随着比赛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插曲出现,歌洛莉娅也意识到这场比赛就如人的一生,荒谬而无意义。
毋庸置疑,小说中的舞蹈马拉松赛有其寓意。歌洛莉娅曾将整个舞蹈比赛比喻成旋转木马。对参赛者来说,比赛犹如参加一场永不停歇的旋转木马,身体在永恒的摆动中,奔向的却是永恒的重复,没有未来的未来。这舞蹈马拉松象征着灰色绝望、没有出路的人生。人,无论谁,都处于这永劫不复的旋转木马式的、陀螺般的、无止境无目的,却不得不身处如此荒谬而尴尬的境遇之中。
从罗伯特的叙事视角中,我们几乎没什么机会看到除了舞厅以外的场景。所有选手都被困在码头舞厅中,无休止地进行舞蹈比赛,这一叙事场景可以构成对人生的隐喻。舞蹈马拉松赛最后没有了赢家,正如人生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胜者,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愿望之间必然存在断裂。
霍勒斯·麦考伊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佩格拉姆,家境贫寒。十二岁时,他就上街售卖报纸;到了十六岁,他便辍学做工挣钱,从事过各式各样的工作。一战期间,他参军入伍并在空军服役。退伍后,他在达拉斯担任体育新闻记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他开始尝试写作,并在通俗杂志上发表了早期的短篇故事。此时,他的文笔简洁生动,颇有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文风。1929年,大萧条伊始,他失去了工作。为谋生计,他先后做过季节工、服务员和保镖。1931年,他来到好莱坞,先是参演了几个小角色,后来才有机会成为编剧。在经济大萧条的阴影笼罩下,好莱坞电影产业也未能幸免,麦考伊的笔锋逐渐变得冷酷与辛辣。他与多个知名导演共事,参与创制了约四十部西部犯罪题材的情景剧与电影,披露了大萧条时期人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与狡黠人性。
当时,人人都崇拜“美国梦”,将好莱坞的价值观奉为圭臬,因而麦考伊的作品显得格格不入。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孤注一掷》于1935年出版,1946年法国伽利玛社出版了法文译本;第二部长篇小说《寿衣无口袋》(No Pockets in a Shroud)于1937年在英国出版,法文版于1946年出版,收入在伽利玛社第四期黑色小说系列(Série Noire)。直到1948年,该书的修订版才在美国出版。1955年12月,他因心脏病突发在比弗利山庄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霍勒斯·麦考伊逝世时,他的文学作品在美国并没有受到重视。不过,当作品译介到欧洲后,便在法国获得了一批拥趸。当时,法国读者热衷于阅读美国犯罪小说和悬疑小说。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和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等作家是当时广为人知的作家,而霍勒斯·麦考伊也很快成为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认为麦考伊的《孤注一掷》是美国早期的“存在主义”小说之一。如今,麦考伊被视为与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 1894-1961)、詹姆斯·凯恩(James M. Cain, 1897-1977)比肩的美国作家。1969年,导演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将《孤注一掷》搬上了大银幕,由简·方达(Jane Fonda, 1937-)与迈克尔·萨拉兹(Michael Sarrazin, 1940-2011)主演,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映并获得了九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电影带来了更真实的体验,观众似乎在观看他人的痛苦中找到了快乐和安慰,但同时也成为这场闹剧的“同谋”。
霍勒斯·麦考伊的这部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作者在有限篇幅里勾画出了两位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形象,用最短的篇幅,达到了最大的效果,小说因此也超越了对单纯的历史现场简单概述,具有更广阔的意义。书中除了对“荒诞”“疏离”等主题的表现,作者的写作手法也颇具“零度写作”的雏形。作为一部存在主义先锋作品,《孤注一掷》如今首次在国内译介,实在不容错过。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作者故事会校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