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体达用 动态思维——纪晓岚与《四库全书总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体达用 动态思维——纪晓岚与《四库全书总目》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9/09/65759079_1135302567.shtml

2024年是纪晓岚诞辰300周年,沧州、北京、乌鲁木齐三地相继举办了纪念活动,以追思这位对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代文宗。本文将通过《四库全书总目》这部著作,展现纪晓岚的治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南京图书馆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稿本

纪念一位学者,要看他对当时社会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便是了解纪晓岚治学思想的鲜明窗口。

纪晓岚不是腐儒式的学者,他曾担任中国规模最宏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时间长达十一年有余。其中《四库全书总目》(下文称《总目》)是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审定、校理所撰写的提要,纪晓岚主持了这部多达二百卷的大型解题书目的编纂工作,《总目》共收录典籍10585种计171558卷,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在编纂过程中,纪晓岚“始终其事”,按照西汉目录学家刘向的分类法(以经、史、子、集提纲),每种皆摘取要点,对收录《四库全书》的典籍,通过考其源流、得失,剖析其划分类、目的理由加以评判,基本上囊括了前代哲学、史学、文学、科学、艺术、技术等方面的重要典籍,建构起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为近现代学者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翔实的参照。得益于这一文化工程,许多珍贵的古籍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纪晓岚目光如炬,评骘精审,他认为学术著作的功能不仅是“有裨于治道,有裨于实政”,更重要的是“有裨于教化”。在对符合上述功能典籍表达肯定的同时,《总目》对无益于治道、实政、教化的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收录典籍,依然予以批评。

由此,《总目》确立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学术批评原则,即不能“执旧文,绳新制”;针对这一趋向,纪晓岚直言:“圣人之道,与时俱行。”要正视时代的变化,革除僵死的旧制,否则将“窒碍而难行”。比如针对明清时期热衷复古的倾向,《总目》指出《周礼》在“时移势变”的形势下“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不能因一味迎合周礼而不合时宜地改制;针对清初颜元所撰《存治编》的欲全复井田、封建及寓兵于农等做法,《总目》指出“时势既非,虽以神圣之智,借帝王之权,亦不能强复”;针对“明代黄谏欲使天下笔札皆改为篆体”“顾炎武等人欲使天下言语皆作古音”,《总目》指出社会已发展到如此地步,“凡斯之类,迂谬抑更甚焉”。

对圣贤之学,《总目》主张“明体以达用”,我的理解就是学以致用。儒生著书立说易高谈阔论、连篇累牍、不切合人事,所以要“辟其异说”“黜彼空言”,切忌脱离实际,务必求有用之学。

对宋明理学,李学勤先生说:“在具体的评骘上,《总目》就不那么持平了。这固然是乾隆时学术界的共同风尚,纪晓岚本人的思想性情上也于此充分表现。”李先生认为纪晓岚对理学“甚至厌恶”。确实,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晓岚也是“尽情地揶揄理学的”。纪晓岚并不认同理学那种僵化的道德至上,比如在妇女问题上,他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极其荒谬,“人非草木,岂得无情”?这是以压抑、愚昧来扼杀人性,以封建礼教来束缚妇女的精神。自古以来,贞节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乡间立有贞节牌坊,贞节故事广为流传,宋代理学家程颐有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这种社会压力的层层传导下,即使生计发生极大困难,广大妇女仍坚持守节。鲁迅先生感叹:“他(纪晓岚)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一个人了。”

张之洞曾言:“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徐世昌在《清儒学案》中说:“自有典籍以来,无如斯之博且精矣。”学者余嘉锡虽然对《总目》的得失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不可能无误,但从整体来看,认为自西汉刘向的《别录》以来才有此书,“非过论也”;《总目》“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别白是非,旁通曲证”,余先生自称“略知学术门径,实受《总目》之赐”。

综上所述,《总目》是一部以“动态思维”为基础的宏大著述,“动态思维”体现了认识的高度,那种精神僵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是被以纪晓岚为代表的编纂者们所摈弃的。

纪晓岚是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无独有偶,西汉时有一位大藏书家刘德(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异母兄),于景帝二年(前155)被册立为“河间王”,去世后谥“献王”(献县因此得名)。刘德为王二十六载,“修学好古”,始终没有卷入政治漩涡,他一边招贤纳士,一边以重金购买散佚在民间的先秦古籍,“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使《尚书》《礼经》《礼记》《孟子》等古本得以留存,包括传之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毛诗》和《左传》。乾隆帝曾称赞刘德:“请书献乐甚彬彬,华表千秋景行新。令史诸侯传曾读,最心许者是斯人。”

称刘德和纪晓岚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实至名归,《献县志》有言:“前之名也,以献王德;后之名也,以文达公昀。一则于书亡之后广搜博采,使无不获之书。一则于书杂之后兼综条贯,使无不修之书。金声于前而玉振于后。”何为金声玉振?金钟在前发声,玉磬于后收韵,集众音之大成。用这段话来形容刘德与纪晓岚的历史功绩,再恰切不过,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众所周知,《四库全书》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强《四库全书》的相关研究,立足“动态思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纪念纪晓岚诞辰三百周年之际,重温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晚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