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奇迹和二战的联系在于战争的本质,从上至下皆是利益驱使
德国经济奇迹和二战的联系在于战争的本质,从上至下皆是利益驱使
二战前夕,德国从一穷二白逆风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仅只用了六年,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济传奇,当你认真了解他的模式以后,一定会有所感触。
行走在瓦砾间的德国民众
前序
1933年1月以前,随着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德国工业总量较1928年下降了70%,近700万人口失业,数十万人被饿死街头,无数德国人走上街头乞讨,国家财政赤字,经济崩盘。政治家相互推诿,导致政治跟着崩盘,德国陷入一片死寂。
一战后结束后的难民
然而短短几年年后,德国已经摇身一变,不但让失业率几乎消化为零,还让6700万人民的餐桌上摆满牛奶和面包,家家开上小汽车,为何又 放弃好日子不过,要去发动战争?这就是今天要聊的二战全史第十集,希特勒缔造的经济奇迹为何引发二战变成罪人。
魏玛政府的失策
抛开主观意识,客观来讲,不管他有没有发动战争,在1939年以前,希特勒至少表面上获得了不明真相的德国人民的认可。1918年一战结束,作为战败国,德国背负上了相当于533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而当时美元和德国马克的汇率是1:64 可想而知这笔债务之巨。
当时的魏玛政权为了偿还这笔赔款,疯狂印钱利用金融手段薅民众的羊毛,再拱手赔付给战胜国,因此引发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到了1923年美元和德国马克的汇率直接变成了1:42000000000000(四万二千亿)。德国经济基本陷入瘫痪。德国民众坠入苦海。民众对政府的软弱爆出极大的不满。而这恰好给了如星星之火般的纳粹一次机会。
健壮的希特勒
同年十一月,那个日后掀起腥风血雨的老炮儿发起了著名的《啤酒馆政变 》,而后则在监狱里写下了那本狂扇资本主义耳光的《我的奋斗》一书。
经济大萧条
转眼时间来到了1929年,全世界经济都在高速发展。
然而10月29号,华尔街一声炮响,崩塌了野蛮生长的美国经济 ,自此我在第二集里讲过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世界,也给奄奄一息的魏玛政权的落幕送上了末日祝福。同时也给希特勒的登台给了一次恰到好处的机会。
当经济大萧条席卷德国时,德国国内就如同最开始提到的那般惨状,数以百万计的底层民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饿死路旁者数以十万计,无家可归者,数以百万计,对当权者的失望和躁动而渴望被拯救的期许,笼罩着整个天空。
无家可归的难民
而正好此时,希特勒出现了,他高喊着;德国之所以这么惨,就是因为英美的压迫和奴役我们的人民和财产,德国一直在赔款,怎么能富强起来。
他向民众承诺, 自己将会带领德国重新走向伟大,也会废除那些不平等的赔偿条约,让每一个德国人民的餐桌上都有面包和牛奶,他的拉票宣言,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和大部分的政客一样,看上去只是一句做做样子的场面话,而这些话对于当时饱经苦难的底层民众来说,却是十分受用。因此,毫无悬念,1933年1月30 日他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自此踏上政治舞台。
畸形的经济奇迹
如果说其他国家大选,候选人在竞选路上的宣言是为了给自己拉选票。那希特勒算是个另类。
希特勒上台以后,一改魏玛政权一贯印钱度日的操作,他跟如今的美国及其相似,和魏玛政权的差别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希特勒以地为矛,就是地租马克,也就是将货币和工业还有土地挂钩,将土地市场化,以此为杠杆,大量发行国债。
马克纸钞
他委托号称德国经济大脑的德累斯顿银行前行长亚尔马-沙特赫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影响力,游说列国,购买自家的债券,说难听点,这一点和今天的美国滥发货币薅世界的羊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当时的德国拿到钱就转身搞起了基础建设 。同时军工产业齐头并进。造坦克,修公路,凭空创造出数百万工作岗位。
沙赫特
同时出台针对犹太人的《纽伦堡法案》《德意志帝国公民法》和《德意志血统和荣誉保护法》,通过不断压缩犹太人的生存空间,将吉普赛人和犹太人定义为贱民,不再承认其公民身份,没收其财产,挤压工作岗位。根据历史记载,希特勒上台至1939年二战爆发期间,共没收犹太人财产高达60到80亿马克。
这相当于1935年前后德国半年的财政收入,而此举带来的除了巨额的财富,还有大量原本属于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的工作岗位,这也是希特勒消除就业的手段之一。当然后来大肆建立集中营,集中杀害战俘和犹太人的做法则是其扭曲的认为这是在为德意志民族的血统做净化。
当然,除了这些,在经济政策上,为了及早消除就业压力,希特勒则以从拾日耳曼人的优良传统为名。提高男性劳动力的工资,彻底剥夺了女人工作的权利。
因此,仅仅在上台后的第二年,希特勒已经将上台时接近700万的失业人口消化至200万人。其表面繁荣的经济环境,已经初现端倪,而另一边则是用尽浑身解数拖延战争赔款。
短短一年时间,泥沼中的人民已经可以吃饱穿暖,而如此惊艳的经济成果,对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说,换来的自然是超高的民众拥护。
在电影《我的父辈》当中,把这些内容几乎展现得淋漓尽致,把日耳曼人的盲目崇拜和犹太人的无助与落寞,包括那些被侵略的国家中底层民众的矛盾和无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的歇斯底里。
独裁的狂欢与危机并存
而在希特勒得到民众的拥护的过程中,1933年3月27日晚上。希特勒命令戈林一把火点了国会大厦这就是著名的《国会纵火案》,再顺手栽赃,德国工党成了替罪羊,而希特勒则是顺势统一国会,1934年8月2日随着总统兴登堡的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合二为一,称之为元首,从此走上独裁之路。
如日中天的希特勒
随着希特勒权力的集中,他的手脚放的更开,国债发行的更多,基础建设投入的更大,军工发展的更猛,甚至给工人提供了大量的福利政策,包括沿用至今的带薪假期也是始于这一时期。
到了1938年,德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相比1933年,已经整整翻了一倍 。失业人口更是从700万消化至30万(当然这一数据里面并不包括犹太人,吉普赛人,还有妇女),随着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原本失业人口遍地的德国,甚至出现了人工紧缺的现象,企业主甚至开始跨国招人。
这一年,美国很多家庭还在靠马车运货的时候,德国沿用至今的高速公路网已经遍布全国,总里程已经从1932年的100多公里,变成了3300多公里。占到如今德国高速总里程的1|4。希特勒更是高调宣布,要让家家都有小轿车,于是大名鼎鼎的甲壳虫汽车自此风靡世界。而农业则依靠德国坚实的工业基础,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繁荣且高效的经济政策,孕育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一直到二战结束,德国科学家仍然占着科学界的半壁江山 。
汽车民用化
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也不声不响地打造出了一支几乎可以碾压宿敌法国的钢铁军团。至此在底层民众看来;经济繁荣,工作稳定,是元首给了他们工作,给了他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危机爆发,战争成了唯一选择
然而当这一切都似乎理所当然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开始出现了。
短短数年,将一个国家推上山顶,希特勒不是拥有魔法的神明,他能做出如此傲然的成绩,完全是靠透支消费。 这一点跟当代年轻人透支消费的习惯倒是如初一样。裤兜子比脸干净,拿着信用卡假装自己是个有钱人疯狂输出,还不上就开始拆东墙补西墙,直到债务爆发,资不抵债,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个屌丝。
纽约时代广场
而当时的德国经济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依靠压榨犹太人和女人的工作权利,加上大量的举债过日子,这样的繁荣,只是飘渺的海市蜃楼。
而借来的钱财又全部投入到回本缓慢的基建和不产生任何经济价值的军工产业上,国家资源有限,无法利用内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而大量外债光是利息已经让德国的财政不堪重负。1938年的德国政府总收入只有177亿马克,而当年需要偿付的债务利息已经高达300亿马克。面对如此之大的财政赤字,狂欢的德国经济如同悬崖上的舞者。处在随时崩溃的边缘。寻找出路已经迫在眉睫,而经济无望,也不可能依靠外交,唯一的出路,便是军队,用军队创造价值,填补这一窟窿。
于是1939年波兰边境坦克轰鸣,二战被打响。而今天大洋彼岸的漂亮国又何尝不是如出一辙。在现在看来,总在传递希特勒发动了二战,与其如此,不如说是希特勒缔造的畸形经济发动了二战。
奔赴战场的坦克
发起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随时都会崩盘的表面繁荣,战争是唯一的生机,否则一切都将回到原点。而发起战争几乎是德国社会的一致共识。
我常常看到有人在提问,为什么德国民众会拥护战争呢?
希特勒上台以前,魏玛共和国本着自由市场的原则,把国内经济搞得乌烟瘴气,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
而希特勒上台以后,即便这一切都是个依靠透支和暴力换来的谎言,但提高了居民收入,消灭了失业人口,还提供大量的福利政策,把原本应该赔给协约国的钱,用在了民生上面。大搞经济,底层幸福,精英层则在发展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
而本身来自底层社会的希特勒在民生方面更是尤其重视。你可能没想到的是;战争持续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德国才宣布战争总动员令。
而在此之前,德国民众仍然可以自由购买各种物资,在人口只有6700万的德国,二战期间总征召兵力达1000万,在这种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希特勒也没有打破所谓的日耳曼传统,把妇女送进工厂。
而是不远千里撸回来700万斯拉夫妇女当作劳工。这一画面俄国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而自己的小媳妇只需要负责在家貌美如花。对于士兵而言,战争期间,工人工资每月50马克,而士兵则高达300马克。德军所到之处,其强大的购买力,曾将肥美的挪威三文鱼卖断货。对于这样已经有了既得利益的美梦,谁i又愿意醒来呢?
细看整个崛起路程,则是十分简单,没钱就滥发国债,有钱就搞经济,造坦克,债主来了怎么办,要钱的没有,坦克不少,借钱造坦克,坦克打债主。简单说就是这样的老赖逻辑,他屠杀犹太人,屠杀战俘,挑起战争,暴力打击政敌,煽动民粹等等,几乎罪恶滔天。
对于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则很难评判这一历史梗概,对于德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畸形的经济环境,和希特勒扭曲的人性,也只是战争动力的内因,而真正催生战争和德国能够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则是外因,下期详细讲解
如果我们从这些故事中稍微思考一下,当年二战中的屠龙少年,如今一已经欠下30万亿美元的美利坚,又何尝不是走的这条路呢?
一家之言,仅供下饭,如有异议,评论留言,写稿艰难,记得点赞,看不一样的历史,就加个粉呗。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