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的书法与文学巨匠
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的书法与文学巨匠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他自幼聪慧好学,尤其喜好书法,曾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深得王氏书法精髓。其书法刚柔并济,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在日本学界则与欧阳询、褚遂良并称“初唐三大家”。
在文学方面,虞世南亦有卓越成就。他撰写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虽然其原有的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但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的《虞秘监集》四卷,仍保留了其部分珍贵作品。
在仕途上,虞世南历任隋秘书郎、唐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秘书少监等职。他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太宗引为秦府参军,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后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除秘书少监,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主管国家图书馆藏书。在任职于秘书监时,充分利用国家藏书,编辑有类书名《北堂书钞》160卷。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名。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每类摘引唐以前古籍中一些有关的词句,但不注明出处,与《艺文类聚》相辅而行,为唐代重要类书之一。
虞世南的书法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视其书,其为戈字,戈左成误,而右有阙。”太宗笑道:“卿何如其神也?”其默契如此。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的一生,不仅在书法和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