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煌经方药证】黄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煌经方药证】黄芪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8/22/17285885_1129917833.shtml

导读:黄芪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功效和应用范围在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有详细记载。本文从黄芪的药证发挥、仲景方根到原文考证,全面解析了黄芪在治疗汗出而肿、肌无力等病症中的应用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药证发挥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

黄芪证的汗出,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汗出甚多,以上半身显著。有的除白天自汗以外,晚上也汗出,表现为一觉醒来,周身如浸在水中。临床上有些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较多,稍有体力活动,既有明显的汗出。

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水肿,但以下肢水肿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水肿,下午则下肢水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水肿,但肌肉松软,犹如水肿貌。由于水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肌无力,既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体质状态。《金匮要略》里的“尊容人”就是肌肉松软无力,比较适用黄芪的体质。其外观特征:面色黄白,或红黄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水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舌质润。容易出汗,畏风,遇冷风容易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溏稀,不成形,或先干后溏。容易水肿,特别是足肿,手足容易麻木,皮肤黄暗,容易感染或溃疡。此类人多能食或贪食,但依然无力。这种患者著者称之为“黄芪体质”。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是导致“黄芪体质”的诱因。中老年人比较多见。

作为成年人黄芪证的鉴别关健,在于腹证。其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或痛胀感,可以称之为“黄芪肚”。

黄芪证反应在脉象上并没有特异性。《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者,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者,所以,对黄芪证的脉象不做明确的规定。

黄芪证和桂枝证都有汗出,但黄芪证是汗出而肿,常有身体困重;而桂枝证是汗出不肿而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如汗出而肿、肢体麻木疼痛者,桂枝黄芪可以同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证麻黄证均有肿,区别在于有汗和无汗的不同。治疗关节疼痛而水肿者,麻黄黄芪同用,如乌头汤。

张仲景使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2两)治疗水气、黄汗、水肿,中计量(3两)治疗风痹、身体不仁,小剂量(1两)治疗虚劳不足。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经验适量变化。治疗水肿,用量60-100克,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时,用量30-60克,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用量15-30克。

此外,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黄芪须久服方能见效。

面白形瘦,肌肉坚紧,平时咽喉容易红肿,大便秘结者,黄芪慎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若使用不当,可以出现腹胀、不欲食、烦躁、焦虑等不良反应。

仲景方根

黄芪桂枝芍药:主治汗出而肿、关节疼痛者。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身肿;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出而小便不利、身体重、恶疮。

防己黄芪:主治下肢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风水、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黄芪白术:主治汗出而肿、肌肉无力。如防己黄芪汤。(条文同上)。

黄芪麻黄:主治身体困重、汗出而喘,或关节疼痛者。如防己黄芪汤加减、乌头汤、《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防己黄芪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是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肿是全身性的,因为风水为“一身悉肿”。其证之二为汗出,且出汗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粘在身上,汗或黄色。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的用量较其他经方明显不同,黄芪仅一两一分。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上的用量是后人改的,而《千金方》载的确是原方。“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汉防己4两,甘草2两,黄芪5两,生姜白术各3两,大枣12枚。上6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方后无加减法。学者多认为此方是《金匮要略》原方。《金匮要略》记载本方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记载本方“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从两书记载来看,本方也是用于汗出而水肿的,尤其是腰以下肿为特点。

次大量方(三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为动悸类,是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容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尊容人骨弱,是指其人养尊处优,缺乏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是指肥胖。可见,黄芪用于肥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乌头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金匮要略》有麻黄、黄芪同用者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可见麻黄黄芪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加味方: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原文“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长暮卧盗汗出者,此容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十四)。本条文字较多,其描述的症状有:

1:出汗,腰以上多,或进食后出汗,或盗汗,汗色发黄;
2:身重,甚至疼痛,尤其是腰髋部疼痛:
3:小便不利;
4:皮肤粗糙如鱼鳞,或容易生恶疮。

桂枝汤本可以治疗自汗,但出汗较严重者要加黄芪;自汗而小便不利者或有身重者,当加黄芪。另外,皮肤粗糙,有痈疽败疮者,当加黄芪。这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主痈疽久败疮”相似。 《张仲景50味药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