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曾仕强解读《道德经》第一章:道、名、有、无的哲学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曾仕强解读《道德经》第一章:道、名、有、无的哲学智慧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5393.html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语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著名学者曾仕强教授对《道德经》第一章进行了深入解读,从道、名、有、无等核心概念出发,结合《易经》的阴阳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

在探讨《道德经》之前,曾仕强教授指出,老子撰写《道德经》的初衷是为了破除人们对"象"的执迷。伏羲氏通过"一画开天"创立了符号体系,但这也导致后人过分执着于"象",老子担心人们会陷入同样的困境,因此提出了"道"的概念。他强调"道可道非常道",意在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道"本身。

老子的"道"涵盖了宇宙万象和人生造化的恒常道理。与《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对应,《道德经》第一章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这里的"无"和"有"虽然与阴阳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等同。"无"代表万物的本源,"有"则是使万物得以化生的动力。曾仕强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始"和"母"分别代表本源和动力,两者虽有区别,但都源于"道"。

在如何理解"道"的问题上,老子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方法。这里的"观"不是简单的视觉观察,而是通过精神体验来领悟。曾仕强教授强调,"观"需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比用肉眼观察更为深刻。

在解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时,曾仕强教授指出,"有"和"无"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他反对将事物绝对对立的观点,认为"相对待"比"对立"更能促进良性互动。"玄之又玄"则体现了老子对"玄"的否定态度,避免人们将"玄"固化为一种神秘主义。

最后,曾仕强教授总结道,"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门",它既似有又似无,正是"道"的体现。通过内观可以领悟道体之妙,外观则能洞察道用之妙。

本文原文来自大道理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