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进食的情况下能活多久?美二战时的饥饿实验,揭示残忍真相
人在不进食的情况下能活多久?美二战时的饥饿实验,揭示残忍真相
二战期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项特殊的饥饿实验,通过36名志愿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历长达一年的饥饿折磨,以研究人类在极端饥饿状态下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实验揭示了长期饥饿对人体的伤害远非单纯的消瘦,还包括心理崩溃、暴饮暴食、抑郁等严重精神疾病。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这项实验的过程和发现。
1944年,欧洲战火纷飞,难民涌向他方,饥馑与疾病肆虐。一时间,几百万人陷入濒死的绝境。为了准备好面对战后巨大的救济任务,美国科学家在明尼苏达大学发起了一项冠以“饥饿”之名的特殊计划。
这项计划的主要发起人,是明尼苏达大学生理学家安赛尔·凯斯博士。多年从事营养与代谢研究的他,曾在哈佛大学工作,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如今他臂助政府开发口粮,对饥饿问题备受重视。在他的倡议下,包括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等在内的科学团队集结,准备通过模拟饥饿环境,深入观察人体反应,为战后重建积累经验。
1944年11月,一切准备就绪。36名年轻力壮的男性志愿者报名参与这个看似艰辛的实验。他们出于理想主义,希望以这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加入前,志愿者了解了实验的危险性,并签订了豁出生命的协议——就算最后饿死,也不会责备实验者。
第一阶段是正常饮食期,为了确保参与者身体状况达到理想水平,科学家给予充足热量的饮食,保证他们每天摄入3200千卡。三个月后,参与者体重和心理状态均已标准化。这就是实验的基准线。
第二阶段随即展开,长达6个月的严酷饥饿期正式来临。参与者的口粮猛减至每天1600千卡,与欧洲战民的伙食相仿。更残酷的是,他们的活动量丝毫未减,仍需完成大量体力劳动。三个月后,口粮再次减半,热量降至每日仅800千卡。在科学家的安排下,志愿者们在劳动、跑步、学习中度过如履薄冰的日子,被迫与终日纠缠的饥饿感作斗争。
营养的匮乏很快在他们身上刻下残酷的印记。体重骤降25%,肌肉量减少40%。面色麻木,双眼放空,他们努力挺直贫瘠的身板,像行尸走肉般完成着实验者安排的一系列活动。精神上,食物已成为他们唯一的念头。他们贪婪地注视别人用餐,反复咀嚼口香糖,用水胀大肚子欺骗饥饿感。为数不多的闲暇时间里,他们只想阅读食谱,幻想未来的饕餮盛宴。
面对凄惨的现实,个别志愿者开始陷入崩溃。有人大打出手,有人半夜翻找垃圾桶中的残羹,更有甚者在梦中自残,幻想自己吃掉了手指。到了第五个月,还有两人惨被送进精神病院。残存的参与者被饥饿逼到了崩溃边缘,但奇迹般地,他们的身体状况仍在科学家的控制之内。
实验的第三阶段是为期3个月的恢复期。科学家小心翼翼增加他们的食物,希望能渐进恢复身体功能。然而让人震惊的是,仅仅增加少量热量,剩余志愿者就迅速长出了明显脂肪,体重在一个月内反弹至原来的140%。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们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幻觉等严重精神疾病。整个实验历时一年,最终只有11人挺过了全部过程。
明尼苏达饥饿实验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它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长期饥饿对人体的伤害,远非单纯的消瘦那么简单。当身体被剥夺基本营养,人的心理也会随之崩溃。失去食欲的调控,暴饮暴食难以避免。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会导致抑郁、妄想等严重精神疾病。饥饿,是一个远超肉体的可怕敌人。
如今饥饿仍然威胁着地球上数亿人的生命。而另一方面,为了身材管理,更多人也在自主控制饮食。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饥饿?它究竟会给身心带来什么影响?
当你感到饥肠辘辘时,大脑已经在工作了。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导致饥饿感的关键因素是胃饥饿素。当血糖下降时,下丘脑就会接收到信号,进而产生主观饥饿感。所以实际上,决定你何时“觉得饿”,是大脑的选择。
在正常状态下,当胃饥饿素启动信号,代表机体真正需要补充能量了。但问题是,在今天食物充裕的环境里,大脑的饥饿反应并不总是合理的。许多时候,我们会在并不缺乏能量的情况下,仅仅出于心理渴望,就感到“饿”了。这种主观饥饿感,往往更难以满足。
当你选择性地限制饮食时,比如为了身材管理进行节食,身体也会启动一系列应急机制来维持生命。短时间内,肝脏和肌肉中的储备成分会被分解产生能量。但这种代偿并不能持续太久。当肌肉、肝脏的蛋白质也开始被消耗时,免疫力就会下降,健康隐患随之产生。
更长时间的饥饿会让脂肪成为主要的能量来源。这看似是一个“减肥”的过程,但脂肪被大量分解所产生的酮体,也会对身体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身体只能靠分解重要器官的营养成分勉强维持,这无异于机体的自我“肢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与其说饥饿可以“瘦身”,不如说它是一种身体功能的倒退过程。严重的饥饿状态甚至会让人“饿疯”,完全丧失对饮食的正常控制能力。这一点,在明尼苏达饥饿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过度节食造成的生理缺陷,还会进一步影响大脑的生理机能。神经递质的合成会下降,导致情绪、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动物实验显示,长期严重的营养不良会造成海马体萎缩,影响学习记忆。负面的心理影响也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严重的暴饮暴食,甚至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
所以与其将饥饿视为一种“减肥”手段,我们不如把它当成一种危险信号——身心健康正面临威胁。
合理的饮食与适度运动,才是长期保持身材的关键。即便想要控制体重,也需要谨慎对待饥饿感,并保证营养的充足。毕竟美丽的外表之下,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身心。请爱惜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身材焦虑,就甘愿接受饥饿的摧残。就像那些可敬的志愿者,在历尽折磨后,也希望人们能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