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后的应对你做对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后的应对你做对了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ap.ofmom.com.cn/media/rsnews_detail.php?id=88&cate=3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黄疸类型,其发病率可达到20%~30%。这种黄疸的出现往往让新手父母感到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母乳性黄疸的成因、类型以及正确的应对方法。

母乳性黄疸的分类与发病率

母乳性黄疸分为“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两种类型。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可达到20%~30%,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黄疸类型之一。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儿童出生3~4天后,胆红素峰值就会超过生理性黄疸的平均值。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有两个:母乳喂养不足、肠道蠕动减少导致胆红素难以排出和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二者结合会使得儿童肝-肠循环增加,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高血清胆红素会进一步降低婴儿食欲及吸吮效率,降低胎粪中的血清胆红素排出。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机制目前仅提出了两种猜想:第一种猜想就是母乳中丰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酸酯链,使血清胆红素升高,进而导致肝肠循环量增多,发生黄疸。第二种猜想则指出,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转录基因UGT1A1受到母乳中的物质抑制有关。这种酶在新生儿体内的合成原料(蛋白质)含量较低,遭到抑制后会使非结合胆红素向结合胆红素的转换效率下降,更多非结合胆红素被吸收入血,引起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应对方法

研究显示,在暂停母乳后,即使再进行母乳喂养,胆红素水平也不会达到原有高值。所以在临床早期,暂停母乳曾一度作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主要方法。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刀切”的停奶恐怕不是个好的选择。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应对

研究发现,人工喂养不论在降黄疸还是新生儿发育上的表现均不如母乳和母乳+配方奶粉喂养。所以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母乳不仅不能停,还得“加量”才行。如果新生儿出生1周内,血性胆红素>256.5μmol/L(15mg/dl)或有其他高危因素时,可以考虑间歇光疗,但仍推荐继续母乳喂养。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应对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是否暂停母乳取决于婴儿胆红素情况。血清胆红素<256.5μmol/L(15mg/dl)应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监测胆红素情况;血清胆红素>256.5~342.0μmol/L(15-20mg/dl)时,可暂停母乳三天,用配方奶粉代替,等胆红素含量下降30%~50%后再继续哺乳;血清胆红素>342.0μmol/L(20mg/dl)时,除暂停母乳外还可结合光疗,在胆红素含量下降后同样应继续母乳喂养。

辅助治疗方法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极具个体差异性,虽然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尽快控制胆红素水平仍是关键。除了母乳、光疗等干预方式,如今大火的肠道益生菌对母乳性黄疸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可以促进新生儿肠蠕动,使肠道中胆红素量排出增加,减少肠肝循环,从而降低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所以它可作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一种选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