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教授戴建业:我老婆一盒药五万一,你跟我谈文人风骨?
华师大教授戴建业:我老婆一盒药五万一,你跟我谈文人风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从一个高考分数高出华师大录取线100分的农村少年,到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红教授",戴建业用自己独特的人生智慧和学术魅力,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风骨。
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没想到的是,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才189分,而北大的分数线也只要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1977年深秋,中国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这一年,全国570万考生走进考场,最终录取27.3万人。
在湖北农村,一个喜欢数学的少年戴建业以289分的成绩参加了高考。当时的高考实行估分报志愿制度,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考生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各大院校的分数线。
在填报志愿时,戴建业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个选择让他与北京大学失之交臂,因为那一年北京大学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仅为270分。
高中时期的戴建业曾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他的数学天赋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按照常规轨迹,他本该选择理工科继续深造。
然而,一次偶然的作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语文老师布置了写三首诗的作业,起初对诗词创作一窍不通的戴建业,在资料室找到了三首现成的诗,稍作修改后交了上去。
这份作业意外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赞扬。老师称赞他是"小诗人"的评价传遍了班级,为了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戴建业开始认真研究诗词。
在研究诗词的过程中,戴建业逐渐发现了文学的魅力。他开始系统地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团,并在校刊上发表自己的习作。
1977年秋,戴建业正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当时的华中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为189分,他的成绩远超录取线100分。
进入大学后,戴建业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不仅刻苦钻研专业课程,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大量的文史哲著作。
1980年,戴建业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学校留用担任讲师。这位农村出身的年轻教师,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在教学工作中,戴建业展现出独特的才华。他善于用生动的例子讲解复杂的文学理论,让枯燥的古典文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这段时期,戴建业结识了他的妻子何小平。何小平出身武汉的富裕家庭,是一位典型的城市姑娘。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城乡差异带来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冲突,让这对年轻夫妻经常发生争执。
工作压力和家庭矛盾的双重困扰下,戴建业选择了逃避。他开始主动加班,减少回家的时间。
直到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桌上反复加热的饭菜和等待中睡着的妻子,这一幕彻底改变了他对婚姻的态度。从那以后,他开始学着理解和体谅妻子。
随着时间推移,戴建业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课堂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出勤率,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戴老师"。
2000年代初,戴建业已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文学、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
然而,命运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打击。何小平被诊断出肺癌晚期。
抗癌药物的费用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一盒药物的价格高达51000元,每月都需要一盒。
面对高额医疗费,戴建业开始接受更多的讲座和直播邀请。他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支付妻子的医疗费用。
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最终仍未能挽回妻子的生命。2020年2月,何小平离世。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戴建业的课堂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关注。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直播中,戴建业经常告诉年轻人:"先活下去,再谈理想"。这句话引发了广泛讨论,也让他获得了"网红教授"的称号。
面对走红网络带来的质疑声,戴建业选择用实际行动回应。他没有因为争议而停止教学工作,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
当有人问他是否后悔当年289分只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时,戴建业的回答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分数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真正的价值在于后天的努力和成长。
在讲解古诗词时,戴建业常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将苏轼、元稹等古人的悼亡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展现出诗词的永恒魅力。
这种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戴建业的课程,开始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
对于"疯狂捞金"的质疑,戴建业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初心。他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支持教育事业,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在教育领域,戴建业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网络平台,戴建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的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惠及更多渴望学习的人。
面对社会的关注,戴建业始终保持着学者的本色。他不追求花哨的包装,而是用朴实的语言传递知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