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甲辰年惊蛰及第一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甲辰年惊蛰及第一候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i-ching.com.hk/web/?p=2520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暖,春雷乍动,万物开始复苏。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惊蛰节气的自然现象、气候特征、历史渊源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时届“惊蛰”。由立春日算起现在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即仲春的开始,时间一般在公历的3月5日至7日之间(甲辰年2024-03–05 10:23时),农历的二月前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45度。“蛰”即藏,指动物在冬天冬眠;“惊”,指春雷惊醒冬眠的动物。惊蛰这个节气属于少阳相火。这时在大地里的阳气是在开始从地下想升上来的状态,等到春分的时候它才会上升到地面,惊蛰的时候是还没出来但想要出来。在之前立春二候蛰虫始振的时候,已经有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振动翅膀或肢体,但要到现在惊蛰这时候,天地之气的这个春气——春阳之气,旺到一定程度,有能力突破地气的束缚,要往上冲了,那万物因而能够完全从入蛰的状态苏醒过来,要动了,再也不蛰伏了。所以也会有打雷,这个春雷预示着阳气已经足够了,但是阴气并没有完全退,还在压着它。雷是阴气与阳气相互撞击产生的,可以说是在阳冲阴抑的情况下形成了惊蛰的这种状态。当然最后这春阳之气必然会冲破这种阴气的束缚,土壤解冻,地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蛰伏的动物纷纷出土出穴活动,生机盎然,民间所谓“春雷惊百虫”便是说这个阳气带动万物甦醒过来的意思!

惊蛰是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北方大部分地方的气温也开始上升到0摄氏度以上,江南地区达到8摄氏度以上,华南地区则达到10-15摄氏度以上。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震是春天卯月的卦位,惊蛰开始进入卯月,万物醒来,所以万物出乎震。但要注意,“惊蛰始雷”的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北方很多地区一般还要到清明才有春雷声。所以,有一种理解惊蛰是昆虫听到雷声所以会被唤醒,这种理解并不全面。昆虫并不是真的全因为雷声而被唤醒的,而是春天阳气的突起,卦气进入到四阳在下二阴在上的雷天大壮卦,气候回暖,节气的变化等才是动物苏醒的根本原因。该节气与农耕生产关联更紧密,该耕种的农作物都开始种植了,正式进入春耕时节,故惊蛰在农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有说“惊蛰”在历史上最早叫“启蛰”。但最早记录物候现象的古典文献《大戴礼记·夏小正》曰:“传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正月就启蛰了!所以,启蛰所记录的应该是立春时节二候的“蛰虫始振”,而非惊蛰,蛰虫始振本来说作启蛰。从这里我们可以更看到二十四节气源头的痕迹。

《淮南子·天文训》曰:“(雨水)加十五日斗指甲则雷惊蛰。”这里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甲方为惊蛰,《逸周书汇校集注》曰:“盖前此有动有不动,今则无不动矣,故《月令》仲春言蛰虫咸动也。”意思是说,之前在冬季好多动物都藏伏起来,不饮不食。这种现象称为“蛰”。到立春二候时,蛰虫们有部分开始苏醒了。而到惊蛰,阳气冒出,甚至雷电交作,令蛰居的动物开始惊醒过来,应该出蛰的动物就都跃跃欲试了。再到春分时节,蛰伏的昆虫就都全部出动了。古人观察动物的起居是十分细致的,昆虫在春天立春后的始振、现在仲春咸动、到秋天秋分的坯户、霜降咸俯之节律,都是符合我国主要地区物候发生规律的。

惊蛰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值得谈论,在汉代刘歆的《三统历》中,惊蛰被称为“二月节”,此时有许多与过节相应的民俗活动,其中最被人谈论颇多的是祭白虎、打小人。

祭白虎,是为化是非。民间认为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到了惊蛰这一天会出来觅食吃人。如果有人犯了白虎,就会招小人,影响一年运势,阻碍事业发展。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化是非。而打小人,是为驱霉运。古时老百姓在惊蛰这一天,手拿艾草、清香熏家中各个角落,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因为惊蛰惊醒的不止益虫,也唤醒了各种蚊虫鼠蚁,为了家人安康顺意,故有驱蚊虫的活动。这个活动后来演变为“打小人”的风俗,主要流行在广东等地。到了惊蛰这一天,家庭主妇一边手握木拖鞋拍打小人纸,一边口中念着“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乜都嘔”等话。复杂一点的做法则是,在惊蛰这天,人们在路旁点好香烛,用鞋拍打小人纸,边拍边念“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无得抖;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手无得有;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脚无得走”之类的话语。最后用纸老虎压住小人纸,用火点燃,并将五色豆抛入其中,整个仪式才结束。民俗研究者认为,人们的这些行为既有赶走小人、祈求一年顺顺的意思,也有发泄自己内心苦闷的心理作用。这是惊蛰民俗最有趣的事情!

~~~~~~~~~~~~~~~~~

惊蛰三候

2024-03-05“一候桃始华”,华即是花,桃始华即桃花开始盛开。桃花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深受人们喜爱。《诗经》中就以桃花起兴,以桃花比喻新婚女子,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为人们千古传诵,既写出了桃花的艳丽与繁茂,也写出了女子的娇媚与可爱;三国时期的曹植用“容华若桃李”(《杂诗·南国佳人》)来形容美人;东晋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桃花就代指春天与春光。后世的文人们对桃花也是情有独钟,如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写出了春天烟雨蒙蒙中的桃红柳绿;陆游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泛舟观桃花》),写出了作者在看到十里桃红时的喜悦之情。桃花除了成为诗中的意象,还成了画家笔下的素材。如宋徽宗赵佶的《桃鸠图》、宋代陈居中的《桃源仙居图卷》、明代仇英的《桃花源图》等。后来,桃花还作为吉祥物被刻印在各种器物上,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桃始华。”《夏小正》曰:“地桃则华。他桃,山桃也。”《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清代袁枚《题桃树》曰:“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逸周书汇校集注·时训解》曰:“桃也者,柚桃也,即《小正》所谓梅杏施桃则华也,此不言梅杏者,梅杏华或在前,而桃则必二月始华也。”意思是说,此时,山桃花始开放。俗话:“人不知春草知春。”当我们手臂、脸庞还感知不到春天的时候,一些动物和植物就能感知了。这也是我们人类要靠物候来感知气候的原因。

与雨水节气三候相似,在古人眼中,如果这些物候没有准时出现,就意味着会出不祥之事。《逸周书·时训解》说:“桃不始华,是谓阳否。”否是阴阳不交,天地气不协调,发展不如意的意思。春天的阳气是开启全年阳气节律的重要因素,如果阳气没有依时在这个时候出现,相关物候即桃花没有依时节开花,意味着应该出现的阳气还未生出,令桃花不开,那必然影响全年的阴阳气不和畅,天气亦会反常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