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杜威
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杜威
约翰·杜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领域的贡献至今仍影响深远。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杜威不仅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理论观点,还通过其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将详细介绍杜威的学术生涯及其主要思想贡献。
约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至1952年6月1日)是美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以其跨学科的工作闻名,尤其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方面。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求学于佛蒙特大学,随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师从著名心理学家乔治·赫尔(G. Stanley Hall),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杜威的思想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心理学、教育和社会理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对当时主导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的一种革新反应。机能主义强调心理过程的功能性角色,关注心理现象如何服务于有机体的适应与进化。杜威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观点体现在他的著作《心理学》中,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心理学思想,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杜威的主要贡献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 反对元素主义和心物平行论
杜威批评了心理学中过分简化心理过程为孤立元素的做法,也不同意心物平行论,即认为心理状态和物理事件各自独立并行存在。他认为,心理现象并非简单地映射外部现实,而是与生物体的行动和适应紧密相连,具有直接的生物学功能和生存价值。
2. 强调心理的整体观、效用观和动力观
杜威倡导一种动态的心理观,将心理视为一个连续、完整且目的驱动的过程。他指出,心理不是静止的结构或元素集合,而是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持续调整和互动的体现。这一观念体现了他对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和功能性关注,以及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
3. 开创芝加哥机能主义学派
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杜威成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人物之一,与其同事如詹姆斯·罗兰德·安吉尔(James Rowland Angell)和卡尔·L.哈洛(Carl L. Hovland)等人共同推动了机能主义的发展。他们将心理学的研究焦点转向了心理现象在行为和解决问题中的功能作用,强调实验方法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应用。
4. 教育心理学化
在教育领域,杜威的“教育心理学化”理念深入人心。他主张教育应基于心理学原理,提倡教材心理化,即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这一思想反映在其著作《民主与教育》中,其中他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强调教育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社会角色相结合。
5. 习惯与反射弧概念的重新定义
杜威在《心理学》一书中,深入讨论了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并将其与生理机能相提并论。他认为习惯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模式,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强化,成为个体面对特定环境时自动化反应的一部分。他提出了反射弧的概念:反射弧就是一种心理机能,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协调身体各部分机制。比如,一个孩子碰到烛火时,手就会被烫一下。孩子被烫伤后,当他再看到烛火的时候,,他就会下意识的将其认为“一种能够引起疼痛的东西”,大脑会调节手的动作,依据手被烫伤的经验,控制着手不去触碰烛火,这就属于已有经验的发展。这也说明了通过反射弧的作用,让有机体慢慢适应环境的道理。他还进一步拓展了反射弧的概念,使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生理反射,而是涵盖了复杂的心理行为模式的学习和发展。
6. 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心理学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深刻影响了他的心理学思想。他倡导心理学研究应注重实际应用,关注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时的心理过程。他提出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强调实践活动在认知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对后来的认知发展理论产生了长远影响。
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也不例外。他过于强调心理活动的适应性和功能性,而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此外,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过于简化和片面的倾向。
尽管如此,杜威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贡献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学术思想广泛渗透到了教育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和社会思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强调了心理过程的动态性、实用性以及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使得心理学不再孤立于实验室之中,而是成为了理解和改进人类生活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