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京杭大运河的终(起)点
玉河——京杭大运河的终(起)点
玉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不仅是元代通惠河在大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南北货运的重要通道。从元代开挖至今,玉河经历了700多年的沧桑变化。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玉河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
在北京成为全国首都之前,一部书、一道堰、一条运河,每件事情都是单独出现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三点就形成了一条线... ...有了运河与漕运,涿郡就有了成为首都的基础条件。
——《北京水利史》
玉河,是元代通惠河在大都城的一部分,什刹海至前三门的河段,也被称为“御河”。它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漕运河。2008年开始挖掘、恢复玉河河道遗址,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恢复。全长1.05公里。如今的玉河遗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大街。
元代时期的玉河
玉河,也称御河。在元代时是通惠河其中的一段。
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在过去,南北货运主要靠水路。南方的粮食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通州,上岸后走旱路送往北京。通州离北京城也好几十里地,旱路运输造价又比较高,因此在元朝开挖了通惠河。
通惠河由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始,至元三十年(1230年)修建完毕。
图|郭守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朝迁都至北京时,以什刹海东岸为中轴线修建元大都。为了解决大都的供水问题,郭守敬汇集都城西北诸泉水引至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而后经长河、高粱河,引水至积水潭(今什刹海)。最后出万宁桥、东不压桥(今平安大街),至元大都东皇城墙外,入护城河直至通州。全长约82公里。为了管理水流,方便漕运,通惠河主要干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
图丨元代水系图
改绘自侯仁之《北京历史地理图集》
通惠河动工时,特别是玉河段,不但有民工挖河,朝廷的官员们也都要参加劳动。工程在第二年秋全部竣工。
当时江南的粮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挤满,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热烈欢呼,犹如过节。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
金代时疏通过潞河,并修有闸坝。因此金以后,大运河的北段被人们称为“金闸河”。而从万宁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又称为“御河”。
*通惠河开挖后,漕运船只可以直接开到都城里的积水潭码头。因此,元朝时的玉河一带(今什刹海)十分热闹繁华。特别是的烟袋斜街一带,岸上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各种商店等遍布,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同时什刹海还是大都城里最美丽的风景区,尤以荷花著称,古人多有诗文。积水潭的“银锭观山”还成为京城里观西山的第一佳处,被誉为“燕京小八景”之一。在玉河上,也是货船来往,景观壮丽。两岸店铺彼邻,宛如江南秦淮。
点击查看什刹海美景
*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运粮船从通州经通惠河直至积水潭。它不只是元大都城市设计上的杰作, 也是在城市功能上供应元大都城经济的生命线。
明清时期的玉河
后来到了元末,由于战乱和山洪的原因,通惠河上段从白浮泉至瓮山泊的一段废弃了。明初,大将徐达带兵攻破大都,为了方便御敌,特意在修建北京城时,将城墙向南移了。
由于此时万宁桥到崇文门外的河道已不便漕运,船只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当时通惠河城外段又叫大通河。永乐迁都后,通惠河多次淤塞,虽经几经疏通,但因各种原因,都没成功。嘉靖年间,因修建外城和皇家坛庙等需要大量物资,由巡仓御史吴仲主持再次疏通通惠河。吴仲按照郭守敬的引水路线加以疏通,并取得成功。
图丨清代玉河示意图
改绘自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
清代以后的玉河
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漕运停运。1956年,随着城市建设,通惠河城内的部分,即玉河,全部改为暗沟,人们逐渐将玉河淡忘了。从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 开凿到1956年消失, 玉河流淌了664年。
2008年,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开工。玉河又从暗道变回了河流。重建过程中,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全长1.05公里。
图丨恢复后玉河位置示意图
如今,玉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顺利实施,玉河也算是重见天日。该项目从各个方面展现了玉河风采。
玉河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项目主要保护和整治古河道及其两侧的部分街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3.8公顷。该区以平安大街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北起帽儿胡同,南至平安大街,西起地安门外大街、拐棒胡同,东至东不压桥以东一个院落,总用地4.87公顷;南段北起平安大街,南至织染局胡同,西起吉祥胡同以东一个院落,东至北河沿大街,总用地8.93公顷。该项目位于北京皇城保护区范围内,在《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位于“景山八片”和“南锣鼓巷”区片内。
玉河在其发展过程和保护改造后,与两侧道路与建筑等人工化的建成环境相互交融,并形成了北京少有的水巷。
文物保护与展示
将大部分古河堤和码头等历史遗迹予以回填保护;
将东不压桥遗址及其雁翅、部分清代河堤和河道,包括桥下澄清中闸的闸口、闸墙、闸槽石等构件按2007年发掘出的现状予以展示(图1-3)
将万宁桥残缺的栏杆、栏板和抱鼓石补配齐全(图4)
01
玉河遗址
02
玉河遗址
03
玉河遗址
04
万宁桥
滑动查看更多
重建地标建筑
依据玉河庵挖掘出的完整遗址,在原址上参考其历史样貌进行修缮重建。重建后的玉河庵其原有功能已经难以恢复,但用以展览玉河改造中挖掘出的文物,便将其开辟为玉河博物馆,作为玉河历史文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引入了现代商业——春风书院于其中,为古朴的玉河增添一抹亮色,成为往来游人停憩的不二之选。
01
02
03
滑动查看更多
增设水工设施
河道作为水巷的核心,是水巷实现各类空间、功能和价值的基础。在河道改造中于原址所在地重新开挖,并修复河道基地面,在底部进行防水、防渗处理;同时为了保持水质,安置了水循环系统,同时达到了促进河水流动和分洪的作用。
园林绿化景观
为了提升水域景观质量,在河道中设置喷泉,同时在浅水处设有叠石,打造动态水景,趣意盎然。(图1)
对于水域和陆域的交界处,强化了驳岸的设计处理,打造多样的观景平台,一期多为架于水面之上,二期则多采用跌落式设计,缩短人与水体间距离。(图2)
对于陆域,河道两侧还特别注重园林绿化,沿岸两旁垂柳依依,辅以碧桃、海棠、玉兰等植物,水边种有大量芦苇、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沿路还利用各色花卉搭建了“玉河逢春”“御泉夏爽”“金水秋波”等连贯景观。(图3)
01
喷泉
02
观景平台
03
陆域
滑动查看更多
/小结
玉河是通惠河的一部分,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一条运河,加强了各地的联系,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文化通过运河将全国各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从元代到明代,再到清代,把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参考资料
[1]朱颖.大运河北京段(元)通惠河与白浮“源”的认知[J].建筑创作,2017(05):46-51.
[2]孙英杰.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项目之实施[J].北京规划建设,2010(02):75-78.
[3]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