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法:无极桩与太极桩详解
太极拳锻炼法:无极桩与太极桩详解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锻炼方法和养生功效广受人们喜爱。本文将详细介绍太极拳的两种基本桩法:无极桩和太极桩。通过学习这些基础动作,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提升身体协调性和内在功力。
无极桩法
本派太极拳的桩法分为两类:无极桩和太极桩。
基本要领
无极桩只有一种,与各家武术不同的是手、脚、腰、胯等身体各部位势有高低,形有差别而已。基本要领的原则大致相同,即手臂、腰胯、腿脚都平正对称,虚实平均,四面有撑裹之力,上下有抻拉筋骨之形,目的在于锻炼人的功力,以及筋骨的韧力和耐力。
动作要领
太极拳无极桩又叫做浑元桩。如图26,基本动作要领如下:
两脚分开距离约与肩同宽,两脚尖向内扣约45°角站立,全脚掌着地,五趾抓地,脚跟向下踩;
两腿下蹲,两膝有下跪之势;
提肛,两胯要平正,尾骨向前卷,使大腿与腰身、肩背相对垂直,再加上耻骨向下、向后拉的动作,就是拔裆裹臀;
塌腹正脊,使腹部放松而脊骨向上顶,使力量能向上传递,而不出现脊椎倾斜力偏的现象;
含胸拔背,开胸开肩。含胸拔背的要领在《太极拳基本要领十要论》有详细论述,不再赘述。开胸和含胸是相关联的,开肩即是肩膀向两侧撑开,以便扩大胸腹容量,使气息畅通;
两手臂捧于腹前,高不过胸,低不下于腰。两手内扣,虎口撑圆,掌心向下,两手指尖相对。手臂有内撑外裹之劲;
虚领顶劲,舌顶上腭;
四肢运劲,腹部运气。这是本门桩法与其他用于健身的桩法显著不同之处。本门的桩法不讲全然放松,它要求腿有上顶之力,手臂有四面撑圆之劲和其他靠意念锻炼精神的桩法讲究不同,我们是通过加强筋骨的承重能力和韧性达到提高功力的目的。特别重视筋骨的协调,用根力而不用梢节之力。同时,胸、腹要放松,使气息能松沉、顺畅。按照这样的要求,才能使一身之内阴阳兼备,劲力由脚腿而生,主宰于腰,而贯通于手臂。气息则与劲力升于督脉,降于任脉,圆活于胸腹;
目视鼻准,听气下行。武术的桩法不同于养生的静功,不可闭眼,要求目视鼻准,使精神内敛而专一。听气下行,保持着筋骨的要领,静静地体验着每一次呼吸,使身体不失于圆活;
上述要领,之所以由下而上逐条介绍,一方面是练桩法的实际操练程序;另一方面,也力图体现劲力由下向上产生和传递的过程。
太极桩法
太极桩的数量,视太极拳的着势多少而定,每一个拳势的起势和定势,都可以作为太极桩来练习。锻炼的目的,是为了练习身体的协调性和用于技击的功力。
太极桩与无极桩相比,两腿和手臂都不是平均用力,有了虚、实的变化,动作差别也很大。太极拳的每一个拳势,都可以作为太极桩来站。因为拳势不同,每一桩法也有着不同的要领。下面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太极拳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