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三次被贬 一次比一次偏远 却越活越通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三次被贬 一次比一次偏远 却越活越通透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4/06/35124509_1134863681.shtml

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也是创作的一生。他从眉山走向开封,从凤翔到杭州,从密州到徐州,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最后在常州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在这漫长的贬谪之路上,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展现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眉山:10岁得名苏轼

很多事情,都是在苏和仲10岁那一年发生的。父亲苏洵远游归家,苏和仲得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苏洵开始对苏轼进行严格家教。严格到什么程度?

几十年以后,苏轼在海南流放地,居然做梦,梦到了父亲第二天要给他考试,背诵《春秋》。苏轼忽然想起来自己连一半都没背诵完。突然给吓醒了,醒来之后,觉得自己就像挂在钩子上的鱼。“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引文:《夜梦》)

开封:进士考试第二名

开封是苏轼的考试之城。

景祐二年的殿试,是整个北宋时代最重要最星光熠熠的一场考试。考生加上考官汇聚了北宋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20岁的苏轼参加了这一届进士考试。苏轼的成绩是第二名。

也有一说是,苏轼其实是第一名。因为文章写得太好,让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得意门生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欧阳修这份卷子压为第二,可没想到被压下来的是苏轼。

苏轼,其实是一个超级的应试教育的模范生。他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在南宋成为科举考试的模范作文,被书商不断翻刻。

当时有一句俗谚叫,“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凤翔:苏轼官场生涯的第一站

苏轼做官了,凤翔府签判。

在凤翔,苏轼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人生中第一篇诗歌杰作。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四句:“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凤翔三年,苏轼是带着首任妻子王弗上任的。王弗知书达礼,记忆力比苏轼还好。苏轼在前厅与人谈话,王弗在屏风后听了。经常有自己的智慧判断,判无不准。苏轼很是佩服太太。

有人跟苏轼一见面就套近乎,王弗说:此人不可靠。好得快,背弃也快。后来,果然验证了她的判断。

有人言辞激烈,王弗说:此人太喜欢走极端,不必听他的意见。

苏轼深以为然。

在官场生涯的第一站凤翔,苏轼得罪了凤翔府太守陈公弼,著名的《凌虚台记》就涉及了二人间的办公室政治。

杭州:湖上四时看不足

在杭州杭州任职太守时,苏轼在西湖上修筑了南北长堤。起因是西湖一直没人整修,里面长满了水草,并且淤泥很多。如果将淤泥全部挖出来,估计会堆积如山。为此,苏轼废物利用。

苏轼让人把淤泥都挖出来,甩到边上,筑成了一道堤,上面再种树。

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堤上芙蓉杨柳依依、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

苏东坡还在西湖中建了三座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映月”。

除了苏堤,苏轼对西湖另一贡献,是给西湖起了一个小名,叫“西子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眼中的西湖怎样都好。“湖上四时看不足”,四季看不够。

密州:成为一个伟大的词人

1074年熙宁七年,39岁的苏轼升任密州知州。

在密州,苏轼成为一个伟大的词人。

苏轼确实很神奇。两首《江城子》,同样的韵脚。

一首记梦,哀婉之极,引千百年人感伤。“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一首出猎,却雄壮之极,成为豪放派第一篇代表作。“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中秋之夜,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是苏轼自来到密州后最快乐的一个盛会。苏轼与同僚在超然台上喝高了,“秉承丙辰中秋,通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就是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徐州:抗洪与东坡“回赠肉”

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轼42岁了,赴任徐州知州。

八月二十一日,徐州大水灾,决堤的黄河水漫徐州,徐州成了危城。苏轼以身卒之,带领全城百姓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苏轼做了几个动作:自己住到城墙上,有家不回;富户不许出城,免得动摇人心;他亲自到禁军营地,动员军人救灾;在城东南修了一道长堤,派人驾船载粮,四处救济。

徐州抗灾大为成功,朝廷发文表彰。

百姓为了感谢苏轼这位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只好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吃了之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回赠肉”即为东坡肉原型。

黄州:伟大的苏东坡诞生

1079年,元丰二年未,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苦中作乐,乐到忘了苦,这是千百年间,独属苏东坡的洒脱。

被贬至黄州,他上能写《赤壁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感叹历史悲凉、人生无常。下能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失落的人生中寻找洒脱。

在黄州,还需要提及的一个人,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王闰之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宦海沉浮的25年,在杭州、密州、徐州、黄州、开封等地来回奔波。

苏东坡的诗词里,少有特意标明为王闰之而作的名作,但名篇《赤壁赋》里以另一种方式留下了王闰之的身影。

“东坡携友夜游,有鱼无酒,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中这个“妇”不是别人,正是王闰之。

如果没有那斗酒,也不会有《后赤壁赋》。

庐山:畅游庐山,破戒题诗

1084年,47岁的苏东坡离开黄州,畅游庐山。

苏东坡在庐山留下了七首诗。一首打油诗、三首《初入庐山》、两首风景诗,写庐山瀑布和三峡涧。还有一首,众所周知的《题西林壁》。为什么这么清楚呢?

因为苏东坡给自己的庐山诗写了一篇官方版本的《记游庐山》,开列了自己的庐山作文清单,交代了自己跟庐山不得不说的那些事情。

刚到庐山的时候,苏东坡自我设限,下定决心不写诗,结果发现庐山有一大票自己的粉丝,山里的僧人、俗人都认识他。苏东坡一高兴,破戒写了一首诗,《初入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引文:《初入庐山三首》其一)穿着草鞋,拄着青竹拐杖,我身上只带了一点零花钱。奇怪了,这么一座深山里,每个人都认识我苏东坡。

惠州:把羊骨头吃出蟹的味道

1094年绍圣元年。59岁的苏东坡先发配岭南,4月被贬英州。6月再贬惠州。

被贬至惠州时,喜欢吃肉的苏东坡不容易买到肉,便和屠户商量,买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来啃。

他发挥手艺,先把骨头煮熟,倒点酒去腥,撒点盐接着烧烤,把羊骨头煮得嘎嘣脆。

写信给弟弟苏辙说:“这羊骨头能吃出蟹的味道,连身边的几条狗都嫉妒了。”

他穷困潦倒时做的羊脊骨,流传千年,竟成了现代的羊蝎子。

随苏东坡来惠州的是第三任妻子王朝云。一路奔波,王朝云憔悴不堪,苏东坡希望王朝云美貌常驻,于是用芦荟、西湖莲子等颇有养颜功效的原料,独创“东坡西湖莲”这道名菜,常亲自下橱做给王朝云吃。

儋州:生蚝“食之甚美”

1097年62岁,绍圣四年。62岁的苏东坡再贬儋州。

儋州的生活自然比惠州艰苦。在惠州,苏东坡至少有羊脊骨吃。到了海南,吃肉成为一件更奢侈的事情。

海南本土没有牛,都是大陆船运进岛。牛的引进是被作为祭祀的祭品。东坡心疼不已,认为牛不是运回来吃的,应该成为耕牛。

海岛上,吃海鲜成为必要选择。东坡第一次吃到了生蚝。

苏东坡觉得生蚝特别好吃。“食之甚美。”他写信给儿子:我从未吃过这样的美味,又取最大的生蚝来烤了吃,我经常告诉苏过千万不要泄密,我就担心朝廷那帮君子们,听说了这事儿,争着抢着走我东坡的路线,到海南来,跟我分享此美。

常州:苏东坡的最后一站

常州,这是苏东坡的最后一站。

苏东坡向朝廷提递交了《乞致仕状》这是一份祈求退休的报告。

“臣素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了饘粥,所以崎岖万里,奔归常州,以尽余年。”

关于“退休”后居住在哪,苏东坡犹豫了半年,回老家四川眉州?去河南许昌?去江苏常州?

最后,苏东坡决定定居常州。

在常州,苏东坡借住在孙氏老宅,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藤花馆。苏东坡给苏辙的书信说:“我已经决定安居常州,借得孙家宅,极好。江浙人喜欢我,不会没有房子住。”

这里是苏东坡的终老之屋、死亡之地。

在辛巳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离开人世。在这个世间,他停留了64年,即两万三千四百六十四天。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是一段旅途而已,你我皆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有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叠中,在激情与虚幻的转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荡中,苏东坡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圆满的人生境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