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针剂助力精分症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长效针剂助力精分症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由遗传、生物及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严重精神疾病,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由于病程长、病情重、易反复,精神分裂症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一项纳入992名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出院后一年内的复发率高达33.4%,而中断服药或自行减药是疾病复发的重要原因。
“科学领拓医药未来”新品上市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教授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明了,科学界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遗传、环境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遗传因素被认为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患者时,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然而,虽然遗传因素提供了疾病易感性的基础,具体的致病基因尚未被明确确认,这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孕期和分娩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如母亲在孕期感染病毒、营养不良或接触毒物等,可能增加孩子日后患病的风险。此外,早期的生活压力、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以及青少年期的药物滥用等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潜在诱因。有研究表明,滥用大麻等精神活性物质可能增加青少年群体中患病的风险,特别是那些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常常出现异常。例如,许多患者表现出大脑某些区域的萎缩,尤其是前额叶、海马和纹状体等区域。影像学研究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室增大,表明大脑某些区域的体积可能减少。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特别是多巴胺和谷氨酸系统的紊乱,已被广泛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机制之一。多巴胺系统的过度活跃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密切相关,而谷氨酸系统的功能障碍则与认知障碍及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和社会退缩)有关。
随着对精神分裂症成因理解的深入,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已经成为治疗的标准药物,这些药物在缓解阳性症状和部分阴性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同时相较于第一代药物,它们在引起副作用方面有所改进。尤其是长效针剂的问世,每六个月给药一次的长效针剂棕榈帕利哌酮酯注射液(6M)已经在我国上市,进入全国多地医院,用于接受过棕榈帕利哌酮酯注射液(3M)至少3个月充分治疗的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通过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进入血液,实现长达六个月的持续治疗和症状控制。与口服药物相比,长效针剂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避免反复提醒患者用药、更便捷、降低意外或过量服药风险等,克服了口服药物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代谢综合征等,给药间隔更长的长效针剂能更好地支持疾病管理,助力患者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终极目标。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认知行为疗法也在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其不合理的信念,减轻幻觉和妄想的症状,并且改善患者的社交功能和生活质量。此外,家庭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也被证实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
本文原文来自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