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储能技术:从伏打电池到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与挑战
电池储能技术:从伏打电池到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与挑战
在探讨能源问题时,我们往往关注发电效率和总量,却容易忽视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没有高效的储能技术,再多的电力也会因无法保存而浪费。从1800年伏打发明第一颗电池至今,电池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将带您了解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锂离子电池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电电池的起源:从伏打电池到铅酸电池
电电池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近年来才重新受到重视,这主要归因于两大因素:全球暖化和移动设备需求的提升。传统化石能源多为集中式储能,需要经过长距离运输;而太阳能、风能等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则需要相应的储能装置。
电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用水力发电来类比: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释放能量,驱动轮轴产生电能。同样,电电池中电子从高化学位能的负极流向低化学位能的正极,形成电流。充电过程则是将电子从低化学位能的正极"泵"回高化学位能的负极。
1800年左右,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了最早的电池,因此我们常说的电池电压单位"伏特"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伏打电池属于一次性电池,而最早的可充电电池(二次电池)则于1859年由法国科学家加斯东发明,这就是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的正负极都使用铅作为电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充放电。近年来,随着铅回收技术的发展,铅酸电池的环保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电动车与燃料车的百年竞争
电电池的发展与电动车密不可分。19世纪末,铅酸电池问世约30年后,法国科学家古斯塔夫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小型电动车,北美也几乎同时推出了四轮电动车。然而,1886年德国卡尔·本茨发明的燃油汽车逐渐取代了电动车的地位。燃油车的能量密度远高于电动车,每公斤汽油能提供400-500万焦耳能量,而同样重量的电池只能提供约100万焦耳能量,这使得电动车在续航里程上处于劣势。
尽管如此,随着全球暖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出现,电动车再次获得发展机遇。为了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必须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挑战
锂离子电池通过锂离子在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完成充放电过程。由于使用有机溶液作为电解液,其氧化还原电位高于使用氢离子水溶液的铅酸电池,因此最大操作电压更高,能储存更多能量。然而,这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有机电解液在高温下容易起火燃烧,而铅酸电池的水电解液受热只会蒸发,不易燃烧。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锂离子电池采用镍钴锰(NCM)三元材料作为正极。镍的含量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热稳定性:镍含量越高,能量密度越大,但热稳定性越差,容易引发安全问题。此外,三元电极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粒子龟裂,影响电池寿命。因此,需要在提高能量密度和确保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近年来,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电极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量密度高,而且安全性、稳定性和环保性更好,成本也更低。固态电池研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重新兴起,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图左为讲者 吴乃立 教授、图右为主持人东海大学通识中心 李承宗 助理教授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大学科学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