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香:功效、应用与注意事项全解析
青木香:功效、应用与注意事项全解析
青木香,又称马兜铃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它主要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性味辛、苦,寒,归肝、胃经。本文将详细介绍青木香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功效、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别名
青木香的别名众多,包括马兜铃根、土青木香、独行根、兜零根、云南根、独行木香、土木香、青藤香、蛇参根、百两金、土麝、铁扁担、痧药等。
科属与产地
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主要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性味与归经
青木香性味辛、苦,寒,归肝、胃经。
功效
青木香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
应用
胸胁、脘腹疼痛:青木香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经,能行气疏肝,和中止痛。治疗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单味服用即有效,或与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泻痢腹痛:青木香苦寒,清热解毒辟秽,味辛行气止痛。可取鲜品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与葛根、黄连、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所致泻痢腹痛。
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青木香苦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治疔疮肿毒,可单味研末,水蜜调敷,或以鲜品捣敷;若治皮肤湿疮,可取本品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治毒蛇咬伤,则每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
中成药
青木香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中成药中,包括砂连和胃胶囊、胃药胶囊、冠心苏合胶囊、绿雪、关节镇痛膏、参梅养胃冲剂(胃炎康冲剂)、舒肝理气丸、双香排石颗粒、三余神曲、冠心苏合滴丸等,共计25种。
用法用量
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注意事项
青木香不宜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虚寒患者慎服。
鉴别用药
木香与青木香均有行气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胁肋胀痛,泄泻或呕吐,以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但二者行气的特点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温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调中宣滞,脾胃气滞而有寒者用之最宜,并可用治黄疸,疝气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肿祛湿,肝胃气滞而兼热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饮食不洁所致的泻痢腹痛。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炮制工艺
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浸泡,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干燥。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酮,并含马兜铃酸、青木香酸,木兰花碱、尿囊素、土青木香甲素及丙素等。
药理作用:青木香煎剂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其所含木兰花碱对肾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明显;青木香总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大肠、变形等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马兜铃酸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研究证实,马兜铃酸有一定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毒副作用:有报道嚼服鲜青木香约150g引起中毒,开始恶心呕吐,食入即吐,继则尿少,腹胀肢肿,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江西中医药,1995,2:25)。口服大量青木香流浸膏可见恶心呕吐,胃纳减退,口干,便秘等;静脉注射可出现全身痉挛,瞳孔先大后小,肌肉松弛,呼吸抑制,最后心跳停止。中毒原因主要为治疗用量过大;中毒预防首先不宜用注射剂,其次是口服剂量也不可过大。
中毒救治
中毒较轻者,停止用药,多可缓解;中毒较重,视情况随症处理,如出现呼吸麻痹,可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临床应用
用青木香精制浸膏片(每片相当生药6g),每次4~12片,每日3~4次,治疗Ⅱ期高血压有疗效,收缩压下降较舒张压下降明显。(《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
单味青木香颗粒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患者30例,并与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此病患者30例作对照,4周为1个疗程。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HP清除率比较基本近似,但HP根除率青木香组(86.4%)较高于三联组(68.0%),P<0.05,有显著性差异,服药期间青木香组无1例有不良反应。(《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6:352)
用青木香20g,地锦草100g水煎服,治疗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疗效。(《四川中医》1990,1:31)
以青木香在患处局部外用,治疗五官科急性炎症148例,治愈113例,总有效率92.6%(《福建中医药》1958,2:33)
茶疗食谱
青木香酒
- 材料:青木香50克,白酒500毫升
- 做法:将青木香切片,用酒浸泡2-3日即可。每服5-10毫升。
-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 用途:适宜于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者饮用。
青木香
青木香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