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退退!夏天有一种热叫“登革热”,防护看这里
退退退!夏天有一种热叫“登革热”,防护看这里
今年入夏以来,佛山天气变化多端,降雨多发,温润湿热的环境相较往年更容易滋生蚊虫,登革热防控引起各方关注。那么,该如何防范登革热呢?近期,佛山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马晓军上线《早晨从946出发》节目,为防治登革热支招,来看看他怎么说!
(点击视频听听专家怎么说)
登革热不会人传人!没有后遗症!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马晓军指出,登革热一般不会人传人,主要是以“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
“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传染病,并发症较不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马晓军指出,但登革热容易传播,多次感染后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应引起人们足够程度的重视。
登革热感染后有典型症状
面对登革热,不少市民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一般感染后会有什么症状?”、“感染登革热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
对于市民的不解和担忧,马晓军介绍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发热、“三红三痛”。“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此外,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感染登革热后,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可伴有头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乏力、恶心、呕吐以及纳差,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在病程第3-6天可能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
同时,登革热患者一般血常规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情况,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如若进行血生物化学检查,则可出现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等升高。
除了二次感染者,马晓军建议包括老人、婴幼儿和孕妇,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要特别注意防范登革热。“如果有市民患上登革热,在热退后病情加重,出现腹痛、持续呕吐、明显渗出征、烦躁不安等表现,那么这有可能是重症登革热。”马晓军表示,重症登革热其早期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登革热类似,但在病程的3-5天,病情突然加重并进展迅速,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甚至休克等表现,需要及时抢救。
登革热目前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和治疗药物
马晓军指出,登革热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也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处理及预防性治疗等措施。马晓军表示,一般建议患者卧床休息,采用清淡半流饮食,且需要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在退热时,可以采取物理方式降温,对于高热患者不能耐受时,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如果患者出汗较多或腹泻者,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补液治疗,必要时还可镇静止痛。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最佳处理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外出活动建议穿长衣长裤,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驱蚊药,以避免被蚊子叮咬。若怀疑感染登革热,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登革热,这份中医贴士请收好!
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马晓军建议登革热患者少吃生冷甜食,偏湿热人群少吃辛辣油腻类食物,可以适当吃豆类退热退疹,如黄豆、黑豆、绿豆、扁豆。
一、急性发热期:湿热郁遏,卫气同病。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透邪。
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达原饮等加减。香薷、藿香、葛根、青蒿(后下)羌活、白蔻仁、半夏、滑石(包煎)赤芍、茵陈、草果、生甘草等;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见皮疹者加紫草;口渴者加生地;发热明显者加柴胡。
中成药:藿香正气系列制剂等。
二、目前气候长夏暑湿,人群多喜吹风扇及空调纳凉,汗出乘冷,出现内有湿气重,容易出现外感风寒。
治疗:
1.风寒外感:败毒散,大青龙汤。
2.外寒夹湿: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
3.伴皮疹:麻黄桂枝各半汤
预防:
1.祛湿:藿香正气丸。
2.防暑:乌梅10克、草果5克、冰糖20克、炙甘草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