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绞痛急症的针灸治疗
浅谈心绞痛急症的针灸治疗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中医学称之为“胸痹”或“真心痛”。针灸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其效果良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经验,详细介绍了辨证治疗方案、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古代成方的举例,为中医爱好者、针灸从业者以及对中医治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辨证治疗
(一)体针
- 症状和体征:患者常在受寒、饱食、劳累或情绪激动后,突发左胸心前区绞痛,时间一般持续l~5分钟,并可向左侧颈部及肩臂放射,伴汗出和前胸压榨、紧闷和窒息感、恐惧感,及心慌、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舌紫黯,脉弦涩。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下降,T波降低或倒置。
证候分析:心居胸中,凡气滞血瘀、痰湿闭阻于胸,皆使胸部气机不利,故见前胸压榨、紧闷、疼痛连及肩背。胸阳不振,心脉失养,故心慌气短、呼吸急促。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故见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舌紫黯,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行气通阳,化瘀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相应募穴为主。
处方
(1)主穴:内关、郄门、阴郄、巨阙、膻中。
(2)配穴:呼吸急促者加天突、孔最;痰湿壅盛者加中脘、丰隆;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膈俞;心肾阳虚者加心俞、厥阴俞、肾俞;心脾两虚者加心俞、睥俞、足三里。
- 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郄门0.8±0.2寸,直刺阴郄0.4±0.1寸,直刺巨阙0.5~0.6寸(向下斜刺),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2)配穴:常规消毒后,刺天突(先直刺,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0寸),直刺孔最0.6±0.2寸;直刺中脘1.0±0.2寸,直刺丰隆0.8±0.4寸;直刺太冲0.6±0.2寸,斜刺膈俞0.6±0.2寸;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肾俞0.9±0.1寸;斜刺脾俞0.6±0.2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用捻转泻法为主,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以泻法为主,体虚者用补法。
- 方义: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郄门、阴郄是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郄穴,功善救急缓痛。巨阙为心,之募穴,可宁心安神。气会膻中,可调气行瘀。
(二)其他疗法
- 耳针
(1)处方:心、脑、神门、交感。
(2)操作方法:强刺激捻转,留针30~60分钟,每10分钟间歇行针1次。
- 电针
在针刺的基础上,将电针的输出电极接于阴郄、郄门、膻中、巨阙穴上。连续波、快频率,刺激20~30分钟。
- 穴位注射
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入郄门、心俞、厥阴俞、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每次选用2穴,每穴2mL。
古代成方举例
针刺膈俞、膻中、心俞及内关可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膈俞,为八会穴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为血会。补之则补养阴血、摄血止痛、强壮筋脉;泻之则调血活血、祛瘀生新、宽胸理气、通经止痛。膻中,八会穴之一,是任脉的胸部腧穴,为任脉、足太阳、手太阴、手少阴经之交会穴,又是宗气聚集之处,气之所止部位。其功能为通畅气机、理气散瘀、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膈俞与膻中相配,调理气血、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止痛。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针灸大成》曰:“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主治心胸闷乱……”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至于手少阳三焦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的会穴。《针灸甲乙经》言:“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其辛能发散,苦能泄热,温能行气活血,热能胜寒,又因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其与火同灸,借火力以升药力,使灸火直达病所,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针后加灸,可使经络畅通,气机条达,气血宣行流畅,血脉和利,故临床可获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8-112.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3] 陈可冀,廖家帧,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