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尚秉和之易学研究与贡献
周易研究——尚秉和之易学研究与贡献
尚秉和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易学家,其在易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备受推崇。他坚持"欲学易,先明筮"的理念,深入研究《周易》的筮法,并撰写了《周易古筮考》等重要著作。同时,尚秉和先生还提出了"象为易之本"的观点,对历代易学发展进行了独到的评价。他的"阴阳相须"理论更是为解易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详细介绍尚秉和先生的易学研究及其重要贡献。
尚秉和简介
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河北人。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博学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绘事,精通中医,于易学造诣渊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尚秉和易学研究综述(三大方面)
欲学易,先明筮
尚秉和先生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对《周易》的筮法、治易的根本问题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因此在中国现代易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
自近代始,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许多治易者以为易讲筮法涉嫌迷信而避之,可谓失之偏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周易》这门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把握。尚氏不为时俗所囿,依旧坚持:“欲学易,先明筮。”他认为,学易必须寻其源头,只有先明《周易》之占筮法,才可进入《周易》之门。正如尚秉和所说:“易本用以卜筮。不娴筮法,九六之义,即不知其何来;而《系辞》大衍一章,尤难索解;春秋传所谓某卦之某卦,亦莫明其故。故学易者宜先明筮法。”
尚秉和发愤搜辑古代占筮之案例,并逐一考证,成《周易古筮考》一书。本书上自《左传》、《国语》,下迄明清传记所载,凡以辞象为占而存有本卦者,概为辑录。凡得筮案例160则、110卦,依类排列,逐一解析,揲蓍之奥妙被世人知晓。
此外,尚氏对朱熹所定之筮法规则,也能有所阐发,以臻完善。而对易学史上有关乾坤“用九、用六”之义的讼争,尚氏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谓用九、用六乃圣人之发凡明例,示人以筮法,即九六者只乾爻坤爻之代名,非筮得之九六,而“见群龙无首吉”、“利永贞”二语乃释用义,而非占辞,且专指三变成一爻,而非六爻全变;其谓六爻全变者,乃《左传》杜预注之误,“尤足正汉、魏以来注疏家之谬,扫除蒙说,独标真谛,于经义阐明尤为有功”。
象为易之本
尚秉和以“象为易之本”为准,对中国历代易学发展及其流变一一加以审视,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了独到的评价:
一、以左氏为代表的春秋人,乃解读易之楷模。尚氏认为,春秋人言易者,无一字不根于象,且于易用正、用互、用覆之法,亦无不依样揭出。而其谈易象者,尽在《左传》、《国语》。故易师莫先于左氏,《左传》、《国语》所取象,为最古最确之易象。
二、以焦延寿为代表的西汉人,治易犹承春秋人重象之遗风。尚氏认为,《焦氏易林》亦无一字不根于象,能得《周易》之真谛,可谓第二《易》。然东汉儒者如郑玄、虞翻,虽知易不能离象,然于象之不知者,则滥用卦变或爻辰以当之,牵强附会,虚伪支离,使人难以置信。
三、三国魏王弼扫象阐理,避难就易,倡“得意忘象”之说,学者喜之,其道(指义理之学)大行,渐不识易为何物。至有宋演为空谈,而易遂亡矣。
四、清儒治易,以汉人为依归,然于汉人之曲说,亦靡不依据,以为护符,甚至求象不得,亦使卦再三变以成其象,奉虞氏为不刊之法则,而易学遂故步自封矣。
阴阳相须
吴挚甫先生《易说》,于大畜卦云:“凡阳之行,遇阴则通,遇阳则阻,故初、二皆进,而三利往”。于节云:“易以阳在前为塞,阴在前为通。初之不出,以九二在前;
二则可出而不出,故有失时之凶。”尚秉和承继了其师这一“阴阳相须”的原理,认为它“实全易之精髓,为二千年所未发”,并结合自己治易实践,加以阐明、发展。他以《易林》为例,谓“《易林》乾繇词不吉,以纯阳也;乾之坤亦不吉,以纯阴也。至泰、否则皆吉”,断言“盖易之道如然,同性则相违,异性则相感。阳遇阳,阴遇阴则窒;阳遇阴,阴遇阳则通,是易林之定例也”,进而推之,《周易》卦爻辞凡言利有攸往者,皆阳遇阴也,如大畜九三是也;
凡言征凶者,阳遇阳也,如大壮初九是也。惟阴亦然:小畜六四上承二阳,则曰有孚,阴遇阳则通也;反之,颐六二曰征凶,六五不可涉,阴遇阴则阻也。应该承认,尚氏提出的“阴阳相须”原理,乃解易之至确原则。把它运用到治易的实践中,诸多难以理解的《周易》卦爻辞将迎刃而解。
尚秉和先生为《焦氏易林》作注
学术影响与成果
尚秉和先生对易学的主要贡献是在易象学方面。他提出“易辞从象生”的观点,无疑是指导人们治易的正确方针。而他从注《焦氏易林》中发掘出来的百余条久已失传的易逸象,以及从中归纳出的易用正覆象、对象、互象、大象、半象之法,“验之于《左传》、《国语》的占象而合,验之于《逸周书·时训》的准象而合,验之于《周易》卦象也都基本上相合”,因而解决了易学史上诸多悬而未决的易象问题,其对易象的贡献在近现代是无人可与之比肩。
王晋卿因而称赞尚氏“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
尚秉和生性耿介,口讷于言,勤于笔耕,著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尚氏著述殆有四十多种,涉及史、地、经、诗、文诸领域,或已刊,或存稿,或散佚。已刊易学著作,如《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等,《周易尚氏学》更是近代易学扛鼎之作。
文献参考:连镇标. 尚秉和易学思想考[J]. 周易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