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轻机枪的中坚—捷克ZB-26轻机枪
中国抗日战争轻机枪的中坚—捷克ZB-26轻机枪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捷克ZB-26轻机枪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重要武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款轻机枪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抗战中的应用。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捷克和斯洛伐克于1918年10月28日联合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轻机枪给捷克斯洛伐克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该国开始研发更加轻便的轻机枪。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兵工厂的设计师瓦克拉夫·哈里克与鲁道夫·杰兰合作,开始设计新型轻机枪。经过多次改进,1923年,布拉格I式-23型在测试中表现出色,尽管总成绩未超过麦德森轻机枪,但因其成本优势被选为陆军制式轻机枪。1926年,该枪正式定型为ZB-26轻机枪。
捷克ZB-26轻机枪采用7.92毫米口径,全长1150毫米,全重10.5公斤,理论射速500发/分钟,采用20发弹匣供弹。其主要特点包括:
- 弹匣置顶设计,便于战场修理和更换弹匣
- 机匣下方无阻挡,降低火线高度
- 采用长行程活塞导气式原理、枪机偏移闭锁
- 开膛待击方式有利于弹膛冷却
- 可快速更换枪管
捷克ZB-26轻机枪的优点包括战场维护方便、更换枪管容易、坚固耐用、故障率低。然而,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如采用切削工艺浪费材料,枪管散热螺纹制作复杂,弹匣容量较低。
在使用方法上,影视剧中常出现的错误使用方式包括将提把当作射击握把。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将握把水平卡死,或收起两脚架端着射击,但需注意避免手指触碰滚烫的枪管。
ZB-26轻机枪的衍生型号包括ZB-27、ZB-33等。其海外仿制主要体现在英国布伦轻机枪上,该枪在中国被称为"七九勃然"。在中国,抗战爆发前12年内从捷克进口了约3万挺ZB-26轻机枪,加上国内仿造的4万挺左右,总数可能达到8-13万挺,堪称抗战时期中国轻机枪的中坚力量。
在实战中,轻机枪通常采用卧姿或半蹲姿势射击,以减少被发现和击中的概率。跟随步兵冲锋时,轻机枪手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卧倒或半蹲,采用短点射,并在换弹时尽量隐蔽,以免成为敌方狙击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