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在当今社会,"内卷"与"松弛"成为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父母们常常在两者之间纠结:要不要给孩子报更多的辅导班?要不要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习?本文将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探讨如何在"内卷"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点,培养出既有良好习惯、又有健康心态的孩子。
习惯上内卷,结果上松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优秀的习惯。" 好习惯是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根本。知乎上一位妈妈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对女儿非常用心,给女儿报各种辅导班,晚上不但会一直陪伴辅导作业,还会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收拾妥当。就在这位"负责任"妈妈的教导下,孩子养成了学习需要人陪的习惯。如果没有人陪,孩子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由于妈妈天天指挥包办,造成生活也没条理。如果妈妈不提醒,经常丢三落四,学习用品都常常忘记。
这位妈妈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过分关注成绩而忽视习惯培养,最终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其在结果上撕扯纠结,不如把基础打好。通过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孩子的语文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
心态上内卷,情绪上松弛
《反脆弱》一书中将人分为两类:脆弱不堪的"达摩克利斯"和内心强劲的"九头蛇"。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像九头蛇一样砍不死灭不掉的人,才有机会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真实的案例令人深思:小黎从二年级开始就被父母不断施压,整个小学期间都不敢怠慢,努力保持前几名的成绩。升入初中后,为了继续保持小学优秀成绩,他经常熬夜学习到两三点,睡觉不超过4小时。因睡眠不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听课效率差,听课效率差就得继续熬夜,恶性循环,成绩下滑严重。当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下滑,不但没有及时疏导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反而变本加厉唠叨。最终,小黎患上了焦虑症。
这反映出一个严峻的问题:父母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如何才能强大孩子的内心呢?就是在心态上赋能,在情绪上松弛。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分享过一个故事:一位妈妈为了陪儿子成长,一直在家务农,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爸爸打工,最穷的时候全家只剩几十元度日。但妈妈从没向儿子抱怨,讲大道理,她给到儿子的只有鼓励和松弛的态度。儿子也很懂事,学习努力,但在高三那年,儿子也出现了紧张、害怕失败、患得患失的心理,为了能让自己专注学习,曾把腿绑在桌子腿上。妈妈看见后,马上着急了,说:"儿子你干嘛?"她儿子说:"我老想站起来,没法专注复习。"她告诉儿子:"你考上就上,考不上咱家有地,不想种地就出去打工,还可以复读,不用为难自己。你喜欢班上哪个同学?妈妈帮你追去。"儿子说:"妈,你能不成熟,能长大一点,成熟一点吗?"就这样母子二人哈哈大笑后,儿子的心情也放松很多,堵塞的情绪被打通。就这样,每次在儿子焦虑不安时,妈妈总能像魔术师一样,编出很多可笑话题逗儿子开心。当母子俩大笑后,儿子又能找回自己身上的能量。后来孩子如愿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大学当老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松弛感同样也能传染。当孩子的心理轻松,没有负担,就能承受更多压力,抗挫能力更强。
人品上内卷,成绩上松弛
李玫瑾老师曾说:"孩子的修养品德,比知识更重要。"有品德的人才不会在欲望、冲突面前不择手段。教育是成为人的竞争,而不单单是分数的竞争。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虽然成绩优异,但性格孤僻,不会处事,最终走向了黑化。而《家有儿女》中,刘星虽然通过作弊获得了第一名,但在母亲的正确引导下,最终勇于承认错误,赢得了父母的尊重和奖励。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相比成绩,诚实之类的品质,才是更加可贵的,学做人远比上名校进名企更加重要。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所谓一只手父母就是既不过分管制,也不事事放纵。过分管制会毁灭孩子成长,事事放纵会让孩子懒散无纪律。"
最好的教育模式是:一半内卷,一半松弛。卷的本质,是打好人生的底子,底子坚实,人生才有无限可能。松的本质,在于提供自由成长的宽松环境,让孩子自由发挥,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