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九蒸九晒
熟地九蒸九晒
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其中,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更是将熟地黄的药效发挥到了极致。这种独特的炮制工艺最早记载于宋代医书,通过九次蒸制和九次暴晒,使生地黄充分吸收天地阴阳之气,达到最佳的药用效果。
==========
导 语:
熟地黄性甘、微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乃“精血形质中第一纯厚之药”,可“大补血衰,培补肾水,填骨髓,益真阴”。熟地黄炮制方法众多,然以九蒸九制者为佳,九蒸九制法最早出现于宋朝的《普济本事方》,言“洒酒九蒸九曝,焙干”,方为上品。
医书古籍中记载,蒸为阴,晒为阳。九蒸九制法通过水火共制(暴晒为火制),蒸促其腐熟而有补阴血之功,晒则吸收天地阳气。每次蒸晒使生者变熟,阴而不凝,濡而不滞,无凉遏之弊,有流动之能,正符合肾“阴中涵阳”的特征。
千锤百炼只为好功效
蒸制前,需先取净生地(地黄),加黄酒搅拌,置陶瓷锅内,待其将黄酒吸干,开始第一次蒸制。 盖好锅盖,隔水蒸至内外呈灰黑色,倒出熟地黄和蒸出的液体,熟地黄出锅,将蒸出的液体拌入熟地黄内,摊开晾晒至八成干。 再补入黄酒,如此循环往复蒸制九次。
在此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和黄酒的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蒸制温度范围为130℃到150℃,最优的温度为140℃。若低于130℃,熟地不易被蒸透,蒸制时间会延长;若高于150℃,则熟地易在蒸制过程中外焦里生,影响药效。生地和黄酒的比例呈3:1到2:1,2:1最优。若大于3:1,黄酒量不足,无法完全蒸透地黄;若小于2:1,黄酒量过多,蒸制时间过长,消耗过多。不过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次蒸制时,黄酒量可以多一些,这是为了将地黄浸透,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成分。除此之外,最后一次蒸制时使用的黄酒也较多,占据总用量的20%~25%。
黄酒宜选用五年以上的老黄酒,其发散之性减弱,而温补之性增强,所得熟地温补效果更佳,如黄酒年限不足,则无法达到这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