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宽乡打郎村:彝族村落的绿美典范
芒宽乡打郎村:彝族村落的绿美典范
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东南部,有一个名叫打郎村的彝族村落。这里距离芒宽乡政府2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6.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254户,总人口1129人,主要以彝族为主,含有少部分傈僳族和汉族。曾经,这里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普通村庄,但如今,它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隆阳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备受瞩目的绿美乡村示范点。
“四个注重”打造绿美乡村
打郎村的蜕变始于2024年6月。当时,芒宽乡提出在全乡15个村试点开展绿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得到了打郎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说干就干。经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的协商,决定先在龙洞坡自然村开展这项工作。
注重征求民意,周密规划布局
打郎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先将龙洞坡自然村划分为5个片区小组,每组单独召开会议分析,充分听取群众想法,共同研究设计绿美村庄改造思路。从墙体文化、村道绿植、庭院整治等多方面为切入点,围绕“扫干净、理清秀、绿起来”的理念,各小组自由创意发挥,形成不同小组设计方案。
注重引领示范,用好本地人才
根据绿美行动方案,成立绘画、绿植、砖混、机械、综合后勤5个项目组,从材料采购、运输、落地实施到后勤保障,全流程无缝对接,高效推进绿美行动。村干部全程参与,村两委及工作队展露自身本领,化身成为技术工、泥水匠、绘画师,既分工又合作,彰显责任担当。同时,充分运用本地优秀人才,动员打郎青年美术毕业生、老师、经验丰富的工匠达人等共同参与村庄建设。
注重民族特色,取材因地制宜
墙体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彝族图腾、彝族乐器、民族舞蹈、特色产业等诸多元素,并精选老物件、传统彝族服饰等照片,制作“岁月回眸”墙体版块,充分展示彝族人家的文化风貌、历史变迁。同时,注重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利用修理厂捐赠的废旧轮胎制作花盆、彩绘装饰品,拉动企业赞助并低成本购入300多棵树苗,村内绿化道路长达3公里。值得一提的是,龙洞坡寨名碑石选自打郎深山之中,重达15吨,呈招手欢迎姿势,字“龙洞坡欢迎您”,展现出打郎人民敦厚朴实的热情。
注重机制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为每家每院打造入户“小菜园花台”,充分调动村民主人翁意识,花草树木、蔬菜水果每户自由创意种植。实行门前花台绿植三包制度,即“包设计、包种植、包养护”。建立评比激励措施,由群众监督,村级审查,每季度在各小组群通报评比结果,对种养护优秀者给予盆栽绿植、各类种子等奖励,以点带面形成示范作用。对管理不到位者定期指导再建设、再提升。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提升群众人居环境建设保护意识,形成长效机制,实现绿美乡村可持续发展。
绿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如今,走在打郎龙洞坡自然村的道路上,往日随处可见的猪牛羊粪,乱堆乱放的杂物早已不见了踪影,蓝色的天空、干净整洁的路面、绿色的庄稼和竞相开放的花朵已成为主色调。还有随处可见党员干部与群众用心修建的“小花园”“小菜园”,大家用行动在打郎这片热土上共同绘就一幅绿美乡村的新画卷。
打郎村的成功经验,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更展示了浓厚的彝族文化底蕴。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郎村的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展现了中国乡村建设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