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采风”说开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采风”说开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4-06/05/content_6907082.htm

“采风”一词在文艺界广为流传,画家的速写、作家的方言收集、音乐家的民歌整理,都可归入其中。然而,“采风”二字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承载着古代社会采集民歌、了解民情的重要制度。


采风者,在美景中寻找创作灵感。(IC photo 供图)

从文艺采风到古代采诗制度

文艺界有一句口头禅:“采风”。像画家对大自然或人物的速写,作家到民间对方言、口语、谚语和民间传说的收集,音乐家到民间对民歌、地方小曲的整理等等,都属于采风的范畴。艺术家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必定会去特定的地方或领域去采集、收取素材,寻找创作灵感。

采风很有必要,但这些活动还不是“采风”二字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古代也称民歌为“风”,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据史料载,周代官府就曾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诗歌,编成《国风》。在《诗经》里,《国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也被称为“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等,共一百六十篇。《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诗官采集民歌民谣,也帮王者体察风俗民情。

古代采风制度的实施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古代各地信息并不通畅,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都存有巨大差异,“采风”就显得非常重要。文人也最担心这一点,一旦“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那么“《诗》可以不续乎”(出自隋代王通《中说·问易》)。所以,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与民情民意,采风势在必行。换句话说,之所以要“采诗观风”,那是治理天下的必要一环,是国之大事,也是为政者的一种必然选择。于是乎,还有更多采集民意、了解民情的“采风”制度,例如定期巡守和“徇以木铎”。《礼记·王制》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五月,南巡守……八月,西巡守……十有一月,北巡守。”虽说五年一次巡守听着周期长,但整个巡守过程耗时长,地域也广、采风内容也更丰富。

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郑玄 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以市朝。”


《诗经》里的《国风》,是采诗官到民间“采风”而来的诗歌。 (IC photo 供图)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汉书·志·食货志上》,提到周王通过这些采诗官收集上来的歌谣了解施政得失,掌握民情民意,达到所谓的“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的目的。而周王足不出户就能将民间情况了然于胸,是因为民间的喜怒哀乐都充分地表达在这些歌谣中了。后来,孔子就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论语·八佾》中就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对采风活动,也是有严格而明确要求的。譬如:诸侯要献诗,所辖地方上的民情风俗写在诗里,进献给朝廷。所以,采诗要尽责,“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闲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音律要达雅,自然流畅、明快优雅;总体要明变,知道过去的历史经验,明辨是非曲直,掌握变化规律。

唐代的采风实践

到了唐代,没有设专门的采诗官,采诗一事由相关文职官员承担。但从《旧唐书·崔日用传》载,唐玄宗却深谙“采风”之道,并有着“采诗以补己阙”的诗歌观,他曾手诏:“夫诗者,动天地、感鬼神、厚于人、美于教矣。朕志之所尚,思与之齐,庶乎采诗之官,补朕之阙。”此后,白居易针砭时弊的诗作受到唐宪宗李纯(史称“中兴之主”)的青睐,而入仕做官,“采风”之风依旧。《旧唐书·白居易传》载:“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

采风的现代意义

古代采风的目的和意义,我们或可认为它其实就是一种民意调查或问计于民,或属于早期的一种调查制度,通过采诗了解民间疾苦,作为施政的参考依据,适时调整、完善已有的政策和措施。

因此,无论是狭义的文艺采风,还是广义的社会意义上的“采风”,都是应该提倡的。这样,可以“使采诗者、修史者、后之往来观者,知公之功德本末前后也。”

那就去采风吧。

本文原文来自西安新闻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