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文旅|“酒吧+学术”出圈,“学术酒吧”助推知识分享与情绪传播的融合创新
智慧文旅|“酒吧+学术”出圈,“学术酒吧”助推知识分享与情绪传播的融合创新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强烈。"学术酒吧"这一新兴文化现象,将学术讨论与休闲社交完美结合,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也为城市夜生活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2025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新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与情感满足,渴望通过消费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情绪的释放。如今,这些注重个性彰显和情绪价值的Z世代正成为新一代的消费主力军,这也对传统的消费模式和产品服务提出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的文旅产品开始探索跨界融合新模式。
随着消费时间与场所的打破,夜间消费正成为Z世代青睐的新的消费场域。2024年夜间消费规模初步测算达40万亿,同比增长12%,夜间消费占全天旅游收入的40%。从去年开始,学术酒吧在社交平台的走红,打破了人们对于学术的枯燥严肃的传统认知,在酒吧的赋能下,学术交流开始彰显其灵活性与生命力。学术酒吧的出现,既丰富了Z世代的个性化消费场景,也为夜间消费创造新的文化业态。
“体制外的学术空间”:学术酒吧的缘起与发展
学术酒吧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的SciBar(Science in a Bar),是由英国科学协会发起的非营利项目,其目的是让更广泛的公众了解科学知识。学术酒吧最初所指向的,是在酒吧里组织非正式学术讨论,即在一个非正式场合中,给研究人员或爱好者提供谈论其专业知识的机会。
传统的酒吧作为娱乐休闲空间,在受众上并无明显区分与界定,所有人都可以聚集于这一方场域聊天喝酒。学术酒吧在具体形式上以学术讲座、思想沙龙为主,主讲人通常是名校硕博,涉猎范围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对观众不设任何筛选条件,只需在酒吧买一杯酒即可享受学术氛围。
我国的学术酒吧最早由上海乌鲁木齐北路上一家十几平方米的小酒吧开始的。2024年5月,耶鲁大学在读博士刘思琪在“街垒”酒吧开启了一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很快,举办这类活动的场所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被称为“学术酒吧”。以上海为起点,这种学术交流模式开始被全国多个城市复制,蔓延到北京、长沙、西安、广州等城市,成为新的城市青年文化现象。
美团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份以来,“学术酒吧”搜索量较9月同期增长142%,20岁至30岁的年轻用户搜索占比超半数,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广州等地的搜索热度位居前列。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成为学术酒吧的试点站,与这些地区高校云集、年轻人聚集的现状密切相关。年轻人对待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在大城市所具有的丰富的学术土壤中自由生长,促使学术与酒吧在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中不期而遇,形成文化聚合。
案例分析:小红书学术酒吧
2024年9月7日至8日,小红书学术酒吧于在上海市静安区延平路446弄1号辣富友开门营业。活动分为两日,每日五场,每场开始前将限时限量发放号码牌,参与者凭号码牌入场探索一楼沉浸体验。成功完成打卡任务的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知识空杯、知识杯垫、知识特调小酒等定制周边。
知识分享会是本次学术酒吧活动的核心内容,汇聚了12位多领域精英,从编辑生活的细腻洞察到阅读遗忘的建议,再到AIGC时代内容创作的深度理解,展现了跨学科的智慧碰撞。现场还邀请到数百位知识文化领域的博主,打造集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与休闲放松于一体的独特场域。作为一次大胆的跨界融合尝试,小红书学术酒吧不仅丰富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态,也彰显了知识传播领域丰富的可能性。
沉浸视角下学术酒吧的创意营造
当学术特质成为酒吧的消费符号,这一文化符号便成了区分受众的重要间隔。在这一语境中,学术被包装成了彰显个人品位和精英气质的消费符号,酒吧中所讨论的学术议题则为这一场域增添了一定的理解门槛,成为介于大众和精英之间的一种产物。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指出,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符号价值,这些符号承载着社会地位、身份认同、文化品位等诸多意义,成为人们构建自我形象与社交关系的关键要素。从符号消费角度看,学术酒吧以学术为锚点,其中知识成为可供消费的符号,酒吧成为文化资本展演和交换的平台,从而实现了对于酒吧文化层面的重构。
在学术酒吧诞生之前,类似于读书会、沙龙、影片分享会等促进公共讨论为目的文化空间其实一直存在。在个体趋于原子化、互联网社交碎片化对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侵入下,部分青年率先展开“寻找附近”的实践,通过关注身边的具体事物和人际关系找到生活的支点和意义。而此时,学术酒吧以更加平等、轻松、自在的交流探索方式呈现,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线下联结的公共文化场域。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第三空间理论,其将“第一空间”定义为日常居所,“第二空间”定义为工作场所。而“第三空间”则是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人们能够在这些地方以轻松、自由的状态进行社交、放松以及获取信息。在学术酒吧的空间实践中,其将学术讨论的思辨特质与传统酒吧的社交特质相结合,营造出更为轻松愉悦又不失严谨的第三空间氛围。
一方面,学术酒吧保留了麦当劳、星巴克等传统第三空间的社会属性,通过营造自由舒适、文化包容的空间氛围为社交生活提供物理载体。另一方面,学术酒吧专注于沉浸气氛的营造,通过独特的空间叙事、视觉符号和人文活动重构学术交流形态,将生活场景与学术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从而重塑当代城市的知识传播图景。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的消费热点。学术酒吧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们精准把握青年群体对于情绪价值的需求,其通过打造非正式学术讨论的氛围,将知识本身作为话题的源起,成为打开一段新的社交关系的窗口。
作为公共消费场域,酒吧天然具备较强的社交属性,而学术酒吧的出现再次为年轻群体激活了社交新场域。具体来看,学术酒吧为当代年轻人打破信息茧房提供了一个新鲜的窗口,将志同道合的陌生人连接到同一场域中,既创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知识分享氛围,又满足了自我提升、社交互动和情绪释放的多重需求。在知识分享和观点交流中,年轻人完成了自我认同与社群归属的仪式,在观点共鸣与冲突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结语
在关于学术酒吧的讨论中,既有推崇,亦有争议。有人将其视为构建多学术共同体的尝试,改变了大众对于学术的严肃刻板的传统认知。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学术个人狂欢,由于知识鸿沟的差异,难以实现学术观点交流与碰撞的愿景,只能沦为一场学术科普大会。然而,从空间实践角度来看,学术酒吧所呈现的更加平等、轻松、自在的交流探索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对当下文化业态和社交场域的探索思考。
当学术酒吧在社交媒体中突破学术的小众圈层而走红,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则成为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产物,蕴含着变成城市文旅名片的可能性。在年轻消费群体更注重文化体验、情感共鸣与心灵触动的当下,如何顺应年轻消费主体的消费取向,打造出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文旅新业态,都是文旅行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因此,无论是从空间实践,或者是学术传播角度来看,学术酒吧都提供了全新的文旅消费实践样本。